梁家河讀后感500字【五篇】
時間:2024-03-29 20:10:18 瀏覽:47172
讀完《梁家河》一書,讓我參透悟懂了“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來實踐”的道理。
習近平1995年在接受《東方時空》記者采訪時說:“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最大的收獲就是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社會,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芽的,以至于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
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來到位于黃土高原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在這里,他和鄉親們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知青歲月,鑄就了習近平頑強的意志和為民造福的初心。
40年之后,回憶起下鄉插隊的往事,總書記依然記憶猶新,“鐵鎖”“隨娃”“黑子”,曾經小伙伴們的小名依然叫得親熱,哪個窯洞有些啥?住的是誰?依然記得清晰。細微處見精神,總書記從那時起就把老百姓看得深、看得重,把人民群眾深深地裝到了心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就是一部以身作則的奉獻史,體現著他樂于為民奉獻的“初心”“衷心”。給老百姓打淤地壩、鑿水井、修沼氣池、挑糞、修筑梯田,這些苦活累活,他搶著干,從不吝惜力氣。由于長期帶頭站在刺骨的水中鑿井,導致他現在雙腿還有以前干活落下的后遺癥。
而正是這種一心為民謀幸福的情懷,成為習近平帶領鄉親改天換地的巨大動力,推動著梁家河一點一滴的變化,先后建成14座淤地壩,用上了干凈的井水,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懷揣一顆奉獻的“衷心”來,習近平總書記用行動踐行了造福地方百姓的“初心”,而這顆“心”也為習近平總書記以后的從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梁家河》一書的扉頁上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黃土地的兒子,根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大視野大平臺上,始終把老百姓滿不滿意、幸不幸福作為治國理政的標準,走到哪里都要深入老百姓家中看一看,問問生活得怎么樣?還有什么困難?也正是有著這樣的初心,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莊嚴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來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做到了。
那我們呢?很多時候我們會捫心自問,我的初心是什么?我為什么要這么做?未來我還要怎么走下去?我們在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直到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完《梁家河》這本書時,我豁然開朗,內心的焦躁與不安平靜下來,讓我明白以后的路該怎么走,才能走得更有力量。
可能我們在剛一出發時,還躊躇滿志、斗志昂揚,但走著走著,外界的影響與誘惑、內心定力的動搖與目標的偏差,就讓我們迷失了自己,恍惚間,隨波逐流,消沉懈怠,早沒了堅守的毅力與耐力,不知為了什么出發,也不愿想明天會怎樣。
還記得剛進報社走進鉛字排版印刷車間時,那些躬身在鉛字排版機前的工人師傅們,一個一個碼放那些只有指頭肚大小的鉛字,臉幾乎貼到碼字機上,專注而旁若無人,生怕把一個字碼錯了,會造成重大錯誤。
也還記得那時的我們,在激光照排、膠片印刷的那個年代,編校完版面制好了片,發現哪怕一個無關大礙的錯字,一定要說很多好話,肯求制片的大姐幫忙摳掉那個字,重新補上一個正確的字才肯罷休。
那么,現在的我們呢,還有這樣的認真敬業,對文字的敬畏,對新聞工作的執著與熱愛嗎?
有人說,初心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從政之道;是毛澤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宏大理想;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情壯志。
那么,我們的初心在哪里?處在企業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歷史大潮中的我們,正是時代的弄潮兒,我們何其有幸。身處這樣一個轉型變遷的時代,作為能源行業的發展變遷的記錄者、見證者,我們的一字一文,正在記錄轉型發展跳動的脈搏,記錄一個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強音,記錄偉大祖國日新月異、蒸蒸日上,信息化、現代化高速發展的鏗鏘步伐,這不正是我們作為能源行業新聞工作者的驕傲與自豪,這不正是我們的初心與價值嗎?
有人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卻要說,這對于我們行業新聞人來說,確是一個最具有挑戰的最具有付出價值感的最美的時代。
走吧,不管任何時候,行之于初心,用一生來實踐,我們就不會偏離最初的方向,偏離我們曾在心中千百遍描繪的夢想藍圖。
用了三個晚上看完了《梁家河》,讓我對習總書記的知青生活有了更親近、更深刻的了解。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青年時代對習近平,也跟我們很多青年一樣,有過迷茫、有過彷徨、有過失落,但不同對是,習近平在經歷理想與現實對博弈之后,毅然選擇了扎根農村。這種抉擇,不是逃避,不是退縮,而是實事求是、回歸理性,并且在艱難困苦中磨練自己對意志,默默儲存能量,等待搏擊長空。
試看現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彎不下腰,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總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甚至遇到一點點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看破紅塵。熟不知這并不是現實與社會殘酷,而是我們自己不堪一擊,沒有足夠的韌性和勇氣去生活,去拼搏,去改變。一時的迷茫無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卻讓人難以原諒。就像青年時代的習近平一樣,短暫的迷茫后,選擇了腳踏實地,戰天斗地,不僅學會了勞動,鍛煉了堅強意志,還博覽群書,開闊了眼界,提升了人生格局。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種子沒有在泥土里飽潤甘露,哪來的破土而出。拳頭沒有縮回來的間距,哪來的力量與速度。學會在平淡中積聚能量,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正當其時。
用“梁家河精神”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窗外天漢長街燈火闌珊。此時此刻,閱讀紀實文學《梁家河》,一個個鮮活的畫面徐徐展開。“1969年1月隆冬時節,不到16歲的習近平到陜西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與村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
刻苦讀書學習,修身勵志……”讓思緒飛揚沉浸在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歷練和成長歲月中,感覺如此接近梁家河窯洞里的故事。
閱讀《梁家河》,結合自己學習,成長、工作中的過往,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凝聚、飽藏梁家河群眾汗水與智慧的溫暖記憶,鄉親厚重樸實的情意。感悟總書記堅韌剛強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和為民造福的初心,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勤奮好學的精神,苦干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汲取珍貴的政治營養和心系群眾的情懷,激發愛崗敬業不懈怠,追趕超越再出發的豪情。用“堅定信念,一心為民,艱苦奮斗,實干擔當,敢為人先,廉潔奉公”的梁家河精神照亮前行每一步。
一、志存高遠修身修心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著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為我們的情緒和欲望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鑒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二、參贊天地之化育
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總書記敢于挑戰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說:“好后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正是在各種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里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于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著不同大小的困難,經驗是在實干中積累出來的,不干永遠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干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優化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決。
三、最難的“修行”是平等心
總書記還叫小伙伴們的小名,石春陽發言,剛念了開頭:“尊敬的主席——”習近平馬上打斷他的話,說:“碎娃,你咋也這么稱呼我呢!”王憲平說:“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知道你現在能當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總書記哈哈大笑,說:“你看你這是啥話嘛!”總書記并沒有因為發小還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總書記的心理,曾經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關系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我們組工這個大家庭里,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總書記講的“一碗水端平”。
最近,懷著崇敬與好奇的心理,我研讀了《梁家河》這本書,感觸頗深,對習總書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2015年,習總書記回陜西考察,第一站就是梁家河。《梁家河》一書正是以此為切入,講述了總書記在梁家河近7年時間與當地群眾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生活工作事跡,展現了習總書記青年時期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切的為民情懷和強烈的進取精神。幾天來,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事例、生動的場景、蘊含的精神力量及梁家河的巨大變遷讓我深受啟迪和教育。下面我結合學習情況談一些心得體會。
一、以知青習近平為榜樣,始終牢記黨員干部要一心為民。1969年,青年習近平為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來到延安梁家河村插隊,開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人生歷程。習總書記下鄉插隊時年僅十六歲,是當時"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總書記在陜北延安梁家河那樣一個艱苦的山溝溝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戰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切身踐行著做干部一定要為群眾多辦事、辦好事的宗旨。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種的田地較少,而在當年那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下,群眾的最大生活來源就是農田,農田稀少就意味著農民吃不飽肚子,養活不了妻兒老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時任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帶領其他知青與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壩,修筑梯田,打壩大部分都在冬季農閑時節,鄉親們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在他的帶領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壩,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澇保收的聚寶盆。在習近平的帶領下,從1973年開始,村里開始有余糧了。1974年,習近平帶領大家修建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同時,為了解決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鐵、穿衣等生產生活問題,習近平同志還帶領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縫鋪、鐵業社、代銷店等,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習總書記就是這樣一個心向群眾、為民著想,為民辦事的人。作為黨員干部,我們要善于依靠群眾,做到傾聽民聲、廣聚民智、匯集民力,扎扎實實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而不懈努力。我們在一個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輩子,在一個地方的服務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為人民做更多的實事好事。
二、以知青習近平為榜樣,做人、當干部一定要善于貼近群眾,懂得感恩。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這7年他與當地群眾一起吃玉米團子,住窯洞,睡土炕,挑糞,相互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書中是這樣描繪習總書記離開梁家河那天的。“1975年10月7日是習近平離開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鄉親們拉話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較晚。當他早晨推開門走出窯洞時,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滿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來了。大家手里拿著紅棗、小米,默默地站著。他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這是他第一次當眾流淚。”看到這里,我感受到了鄉親們對習總書記的依依惜別之情,感受到了他們的厚重情誼。習總書記無論是回到梁家河,還是見到梁家河的人,叫出來的一個個小名,說出來的一句句陜北方言,充分體現出他對大家的深厚感情。總書記關心的,也都是收入、醫療、養老等等最基本的生活情況,從中我們能看出總書記心里一直惦念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習總書記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習總書記曾經有過這樣的自述:“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時,有的鄉親提到,當年我在村里創建鐵業社,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帶領大家開發出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讓村民用沼氣照明、做飯。可是,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無私的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敦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習總書記牽掛著梁家河的每一位鄉親。1993年、2015年習總書記曾兩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戶看望鄉親,為他們送去了慰問品,還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呂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錢為其看病,他支持建設了梁家河小學和延川中學教學樓,還給經濟困難的群眾寄來了錢,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問題。2014年延安遭受了持續降雨災害,習總書記寫信給村干部,說“你們在災害中積極搶險自救,我很欣慰,讓村里的鄉親們過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們真抓實干,努力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習總書記的話句句體現出他的群眾意識。從你我做起,自覺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沒有一顆善于感知幸福的心靈。我們每個人都曾遇到過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幫助我們,讓我們心存感激,但是捫心自問又有幾個做到了回報和答謝呢?說到這里也許我們都會感到很慚愧。所以,從今天做起,我們都要向習總書記學習,努力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充滿愛心地與人相處,收獲更溫暖的情感回報。
三、以知青習近平為榜樣,就是要有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習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講到:“上山下鄉的經歷,使我增進了對基層群眾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基層的艱苦生活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而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戰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處變不驚,克難而進!”
逆境最能檢驗人的品格。在梁家河,習近平總書記忍受艱苦的環境、繁重的勞作、壓抑的政治生活,面對重重壓力,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如饑似渴地求知,更加積極地入團入黨向黨靠攏,為群眾做成了許多實事、好事,成了各公社爭搶的“好人才”。梁家河的艱難困苦沒有壓垮他,反而更好的磨礪了他堅忍不拔的意志。從中我們不難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會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講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句話,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這句話的邏輯起點就在梁家河。沒有年輕的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帶領大家實干苦干,就沒有梁家河人的幸福生活。今天,我們雖然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我們應該立足自身條件,勇于開拓,不斷進取。充分發揚"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奮斗精神,不斷磨煉意志,提升能力,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學習。
如今我們生逢新時代,身處大西安追趕超越的黃金發展期,我們比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條件不懈奮斗、干事創業。我們要學習總書記當年“六點上山,天黑才歇”的奮斗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扎根基層,擼起袖子加油干,做能吃苦、有擔當、能干事的"五星級服務員",在這場追趕超越的競賽中,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