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再研究讀后感800字【五篇】
時間:2024-04-06 00:10:23 瀏覽:45826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是茅海建的作品,從明朝末年海禁開始標中國走向了固步自封,走向了保守,對于今天和美國的貿易沖突被叫做貿易戰
是有原因的,其中鴉片戰爭就是貿易引起的戰爭。所以英國用武力的目的是開放通商,讓鴉片合法化,而清政府認為掌控著世界大量的白銀和對茶葉、瓷器的供給,這些足以讓英國人俯首稱臣,這些錯誤的想法最終掀起了這場戰爭。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解讀,分別是文化、經濟、政治。說起茶葉不得不向大家推薦一款我最近一直在在喝的一款茶葉,口感清香,非常適合學生和上班族,并且簡單易攜帶,價格也優惠,大家快搶吧!!!!
在書中有寫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國最先進的事物,經過儒家教義的折光,頓時變為最荒謬不堪的東西。君主立憲,在皇權至上面前,有如大臣擅權;經商貿易,在農本主義面前,顯為舍本求末;追逐利潤,在性理名教面前,只是小人之舉;至于女王主位、男女不辨,更是牝雞司晨之類的“夷俗”;即便令人興嘆的西方器物(鐘表、玻璃、呢羽等),享用賞玩收藏之余,仍可斥之為“壞人心術”的“奇技淫巧”。無怪乎海通200余年后,中土的官僚士子們并未折服于西方,反堅信于中華文物制度遠勝于“西夷”,盡管他們在一個事實方面已經達成了共識:西方“船堅炮利”。“所以在皇權的無限放大中我們有了一種盲目的自信,有了一種天朝上國的幻想,而殊不知英國在經歷了工業革命后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最初的農業國搖身一變變成了工業國,而我們始終在傳統觀念的加持下選擇保守,不得否認的是自古以來我國都是農業大國地大物博,在儒學思想的推動下我們一味地追求訓古,追求不變,將新興事物作為奇技淫巧,認為不管是在制度還是文化上都領先于世界,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所有的資本主義萌芽都會被扼殺在搖籃之中,重農抑商的思想無法將商業推動起來,而資本主義萌芽是推動工業化發展的前提之一,所以在一開始的博弈中我們就落后于西方很多了。其次八股文、文字獄的盛行壓制人們的思想,在思想上無法沖破固有的牢籠自然不會有新思想的誕生。清政府是滿人建立的,滿人并沒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會產生文化自卑,想要鞏固統治只能改變和毀滅漢人的文化,來實現自己的愚民統治。
政治方面,”在皇權至上的社會中,天子被說成至圣至明,不容許也不“應該”犯任何錯誤。盡管皇帝握有近乎無限的權力,因而對一切事件均應該負有程度不一的責任;但是,當時的人們對政治的批判,最多只能到大臣一級。由此而產生了中國傳統史學、哲學中的“奸臣模式”:“奸臣”欺蒙君主,濫用職權,結黨營私,施橫作惡,致使國運敗落;一旦除去“奸臣”,圣明重開,萬眾歡騰。這一類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擔壞事的責任,至多不過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讓“奸臣”去承擔責任,充當替罪羊。若非如此,將會直接批判到皇帝。這就沖犯了儒家的“禮”,是士人學子們不會也不愿去做的。”此時此刻的清王朝已經走向了皇權的頂峰,從議政大臣到南書房,再到后來的軍機處,軍機大權都由皇帝一人裁決,而軍機處的設立是讓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的重要標志。我們反觀此時的英國,英國已經走上了君主立憲的道路,君主立憲本質就是貴族和國王和解,架空國家,貴族瓜分國家權力,有事商量著來,沒必要斗個你死我活,等于說在相同的時間清政府和英國在做兩件截然相反的事,并且從國家的大體政策上先是海禁后是重農抑商,這讓我們這個農業大國只能安分于農業,而這一切的目的也無非因為幾個字——鞏固統治。
最后從經濟上來看,“當權力與金錢一樣上市流通之后,即刻產生威力無比的社會腐蝕劑,當軍隊將財神像奉為戰旗時,腐敗已不可逆轉。世界上可以有一萬種罪惡而安然無事,唯有一種足以致命:執法犯法。曾任福建汀漳龍道的張集馨向以“整頓”出名的林則徐討教,如何改變福建水師兵匪一家的局面,林對曰:雖諸葛武侯來,亦只是束手無策。而后來督練湘軍的曾國藩,更是一針見血:國藩數年以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不喪盡天良!“首先在這里我提出的是最嚴重也是最為致命,更是從古至今困擾社會不安定的最大因素“腐敗”,這個我們后面講。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從明朝始至鴉片戰爭初期,我國在對外出口貿易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世界上32%的白銀都流入了中國,西方的火與血的殖民掠奪到頭來中國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再加上我國嚴格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但卻流轉不出去的局面,當時的經濟繁榮度就連如今的超級大國美國見了都分外眼紅吧在這一系列的貿易不對等下英國想將鴉片在中國合法化以此牟利,卻遭受到了林則徐等人的強烈抵制,在得知中國的繁榮如泡沫一般一碰即碎的前提下發動了鴉片戰爭,而造就這一切的原因便是腐敗問題,當時不可一世的八旗兵已無能上馬提刀之人,各地各級政府層層剝削壓榨早已讓這個龐大的帝國千瘡百孔,如朽木一般風吹便倒。與其說各朝各代的改朝換代歸結于土地兼并,更不如說亡于自上而下的腐敗。現如今的“反腐倡廉“、”老虎蒼蠅一起打“只不過是我們再不能走國民黨覆滅的老路,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要總結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
綜上所述,我從文化、政治、經濟三個角度為大家講解了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英國的區別,分析了鴉片戰爭的矛盾并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而是經歷了上百年的演變造就的,從文字獄的思想束縛,到海禁、重農抑商的國策再到經濟上的外實內虛來向大家剖析的,從三個大點出發簡單直觀。
最近,在學校的要求之下,我閱讀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讀完這本書,發現這是一本寫的很好的書,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歷史專業書完全不同。通過這本書,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歷史,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慨,不吐不快。對我們來說,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想去忽略這段歷史,畢竟它并不光彩,這是充滿屈辱、血淚、傷逝、仇恨的二百年,一個人,如果有選擇,總不愿意面對不堪的情形。而我,總在懷疑,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個個都是昏君、大臣個個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經濟一貧如洗,雖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時,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詐的官吏,卻總能如魚得水?此時的清政府,此時的中華民族到底出了什么問題。許許多多的人認為鴉片戰爭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戰爭的勝利。這種想法是否正確?
琦善、奕山、牛鑒是著名的賣國賊,如果把鴉片戰爭搬上京戲的戲臺,他們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臉。而林則徐、關天培、葛云飛,則是一個個正氣凜然的名字,虎門硝煙、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敵愾、共同對敵的架勢。從現在的歷史書里,我們知道鴉片戰爭會失敗,敗在昏聵的皇帝、腐朽的社會制度、無恥的賣國賊。
但是這本書卻有不同的觀點:關天培、林則徐的紅臉,奕山、琦善的白臉,其實是經過后人的描畫,是為了意識形態的統一認識而特別實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種。關天培自己未必以為自己是為國捐軀,更多的可能是堅守了職位的本份;林則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勢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敵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堅持為官操守維護天朝體統;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戰派,惜命、愛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說他們都為一己之私欲賣國求榮恐怕有失公允;連道光這個老皇帝,他當不好這個皇帝、眼界不高、謀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國是他自己的,總談不上自己出賣自己。作者通過此觀點進而引出主題:鴉片戰爭的失敗,究竟應歸結于中國的落后和保守,還是應歸結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書的核心問題,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能否取得鴉片戰爭的勝利?這是一場勝或負的結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戰爭,還是一場必定要失敗的戰爭?如果戰爭必敗,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作者不斷地在當時的歷史場景之下,提出假設,因為已經發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發生之事,歷史學家會注意到歷史可能出現但未能出現的轉機。
《天朝的崩潰》從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諸方面證明當時的清軍無論如何抵擋不了英國侵略軍的進攻。文中關于中英雙方使用武器、艦船、軍隊的編制以及作戰方法,都有很細致的描述。例如對英國軍艦的載炮門數,更是不厭其繁一一例舉;對英軍采用的戰術,即戰艦攻擊正面陸軍抄襲背后的近代軍事學術,也是做了具體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雖在人數上占優勢,但當時的清軍駐防分散,難以集中,調動也很困難,戰斗力相當差勁。而英軍在鴉片戰爭后期人數已經達到兩萬,可以算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軍隊,而且在大部分戰場,清軍迎戰的兵力僅比對手略多或持平。其次從武器上說,清軍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間幾乎沒有技術上的改進,發射的速度、準確性都比對手差,而且受資金等條件限制,難以更新,有的火槍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類似,式樣和當年明軍阻擊后金進攻時的紅衣大炮差不多,鑄造技術也落后,使用時經常被炸裂傷及自身,射程、準確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還使用大刀弓箭,無法和近代化的英軍相比。最后制海權的喪失,我覺得是清軍戰敗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來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英國的海軍力量一直稱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戰爭中,誰取得了制海權,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戰爭中日本首先要殲滅北洋艦隊的根本原因。從這幾點來看,清軍實力實在無法和英國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侵略者大的毫無還擊之力時仍然做著天朝美夢。這也是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清朝方面從來沒有把英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戰敗之后也從未吸取教訓。
在作者看來,中國應該向日本一樣,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而應當盡快簽訂和約,再走自強之路。對此我不贊同,我認為當時,中國的改革勢在必行,而簽訂合約后的安逸并不適合中國,抵抗、犧牲是一個必然付出的代價,直接投降的作法從中國人民的感情上是說不過去的,雖然這樣一定充滿了鮮血,但也只有鮮血,才能激勵國人的覺醒;只有鮮血,才能推動中國的發展。歷史是不可改變的,中國發展到這個樣子,應該說被列強的炮火打開國門是一個必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似乎也是無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戰敗后的中國沒有能夠及時走上自強的道路。
正如書中所說: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以史為鑒”,正確的看待歷史。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們要吸取教訓,不斷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復那些錯誤,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我早已久仰大名,但直到前一段時間才把它看完,因為一邊要復習準備研究生考試,這本書畢竟不是教材,所以我是抽空余時間來看,前前后后看了有一個多月,才把這本五百多頁的著作讀完。當時只覺的自己對鴉片戰爭曾經的固定記憶完全被打破,我看到的是一個結果完全相同,但過程卻是如此令人疑惑、不甘甚至憤恨的鴉片戰爭。但是我讀罷此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今日再想寫寫感受,卻已經記憶模糊,只能回憶起些許片段,還要再翻開書本才能喚起記憶。
雖說是名為讀書感,其實我讀的時候根本就沒做筆記,只是在書上做些些不疼不癢的記號,把自己覺得有意義或者有疑問的地方標識出來,日后若是再翻到,說不定就茅塞頓開了。
全書共分為八章,我認為還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討論。首先是第一部分:戰前的清朝與英國軍事力量對比,想都不用想,清朝在人數上占據巨大的優勢,但是在武器上和戰略上與英國人差了兩個世紀。其次是第二部分:戰爭的過程,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內容最多的一部分,講述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在此過程中清朝和英國的相互博弈,清朝從剿夷轉變為撫夷,而后又轉變為剿夷再到最后不得已而"撫夷"的過程。最后是第三部分:歷史的反思,鴉片戰爭帶給當時的人什么?帶給了現在的我們什么?
書的一開始,是從琦善賣國論說起的。
中國的歷史學,最注重人物評價。打開史籍,善惡忠奸分明,好人壞人一目了然。
在壞人的隊伍中,琦善大約可屬"最壞"的一類,因為他犯有無論古今中外都視為不赦的罪行——賣國。沒有一個民族和國家,會饒恕自己歷史上的賣國賊。
關于琦善賣國論,由來已久,在鴉片戰爭時期,就有大臣彈劾琦善收受英國人賄賂,私自簽訂穿鼻草約。琦善賣國論在近代百年幾乎被做成了鐵案,李侃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史》教材里,也是將琦善稱之為主和派,雖未直接言明其為賣國賊,但暗指之意確有之。但茅海建老師在緒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后面的正文中給予了詳細的論證,雖然茅海建老師自己說,這不是為琦善"翻案",但從直接結果來說,說這是翻案也沒什么不妥。
自古皇帝犯錯,大臣擔責,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命所歸,是國家的象征,百姓心中的完人,他又怎么能犯錯誤呢?所以這個責任,只能有臣下來承擔,林則徐很不幸成為了第一個,而琦善很快就成了第二個。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蔣廷黻先生就為琦善翻過案了(詳見《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著),并將其稱之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外交家,評價之高似乎讓人有點瞠目結舌。而本書中茅海建老師利用中英雙方的許多文檔資料,證實了琦善不過是個能力平平的人,并非賣國賊,也并非所謂出色的外交家。琦善最先察覺中英軍事實力差距,因此他主張"撫夷",但是當時在朝中剿夷派正盛,而道光皇帝也雄心勃勃要向英夷展示天朝國威,現在上奏"撫夷"等于自尋死路。琦善縱橫官場多年,科場文字(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有一段關于所謂科場文字的"論述,即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朝中官員的奏本開始趨于圓滑,常常避重就輕以迎合上意)、官場規矩自然諳熟于心,自然不會犯如此"愚蠢的錯誤",而他又不敢直言英國人船堅炮利,怕觸怒了皇帝天威,于是便開始扯謊奉承。當然了,此優良傳統也被琦善的后繼者們繼承了下來。
"體制問題"恐怕是最讓人關注的點,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茅海建老師對于清朝體制的疑惑甚至可以說的憤慨,從軍隊編制,到戰術戰略,再到中央決策,皆是自說自話,判斷不經實際調查,自恃"天朝國威",認為英夷不值一提,卻又在失敗之后不肯承認英國人更勝一籌。當時的國家領袖道光帝資質平庸,茅評價其為:才華不如其祖父乾隆,精明不如其曾祖雍正,膽略不及其高祖康熙。從書中所描述來看,道光帝還是個善于推卸責任且搖擺不定,決策能力及其有限的皇帝。
而當時的清朝主力部隊是八旗綠營,對抗英國的主力是綠營。而作為主力的綠營,軍備廢弛,軍紀崩壞,平時不訓練,一到訓練師便雇人過去充數。而且很多部隊還存在大量掛名的現象,即吃空餉。且綠營所配備的裝備也是最差的,而且鴉片戰爭期間從各地調兵至沿海,短需一月,長月三月或百日,兵還未到,戰爭就已經結束;且這些部隊還在途中騷擾百姓,這樣的軍隊,戰斗力可想而知,莫說頑強抵抗擊退敵人,只要不陣前潰逃就是軍紀嚴整了。
再說戰術戰略,林則徐號稱"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卻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一口咬定,只要切斷供應英國人的茶葉與大黃,英國人就會因為不消化而死;還說英國人綁腿太緊,因此難以彎曲,故不善陸戰。(此想法可能來源于康熙時期馬嘎爾尼來華以及嘉慶時期阿美士德來華不愿跪拜的事件,這完全是個人臆測,但奇怪的是當時無人質疑)且林則徐在虎門的布防,茅稱之為"書生思維",在用中國傳統的防守思維對抗近代化的英國海軍。而且林則徐去廣州后首先查封了商館,此做法很可能是借鑒之前的兩廣總督盧坤。律勞卑事件所造成的兩個后果:一是是英國人明白了沒有充分的準備不能擅自對這個古老的帝國開戰;二是是天朝大吏產生了錯覺,認為只要控制商館即可扼助英夷的咽喉。(參見《劍橋中國晚清史》)這也間接使得英國人找到了發動戰爭的借口。第一次英國人在廣州得勝之后,便溯江而上想去京城面見皇帝,為琦善攔在天津,英國人遞去"稟帖"要求懲辦林則徐,開通商口岸,賠償煙價等等要求。而翻譯!!!翻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英國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清朝的附屬,他們要求與清朝大員平等交往,但大清官員不這么想,畢竟是天朝上國,怎么能跟別人平等交往,于是翻譯便成了一副下人向皇帝乞求的姿態,這也使得道光帝開始由剿轉為撫,琦善自然理所應當的上位。
之前說了,琦善因為"穿鼻草約"被彈劾而被列為"斬監侯",其實他確實是在努力減傷清朝的損失并結束戰爭,而穿鼻草約中所謂的割讓香港,在琦善的意識中應當屬于讓英國人暫住之意,而這也曾上奏過光緒帝并得到批準。所以,琦善被革職,在我看來只不過是道光帝政策轉變的犧牲品,在這之后,朝中主剿夷的聲音又占據了上風。而之后的繼任者楊芳、奕山、顏伯燾、裕謙、奕經等人,完美展示了一個天朝大員爐火純青的科場文字功力,他們可以將大潰敗說成小勝仗,將不痛不癢的微小勝利描繪成驚天動地的大勝,道光帝被玩弄于股掌之間,根本不了解戰場之上的真實情況,也當然不可能做出準確而正確的決策。
讀完全書,還會覺得"天朝上國"的觀念深入天朝大吏的心中,所有官員都認為清朝是天朝,而英國不過是夷狄,即使戰爭輸了,天朝的文化也是遠遠優于夷狄的。這就使得國內幾乎沒有人能夠正確的認識中英之間的現實差距,而且有些官員即使認識到了也不敢說,一旦有這種聲音出現,馬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斥為賣國賊還好,弄不好觸犯了圣上,烏紗帽都保不住。
當然在整個戰爭中,也有誓死力爭并獻出生命的烈士。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自不必說,主戰派顏伯燾、裕謙,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水師提督關天培,定海保衛戰中的守城將士與三總兵葛云飛、王錫鵬、鄭國鴻壯烈殉國、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等。即便不論黑白忠奸,這些人保家衛國的氣概也值得欽佩。
最后便是歷史的反思。茅在最后一章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在研究鴉片戰爭史時,很快就得出結論:清朝迎戰必敗,應盡早與英國締結一項對自己有利的和約。這當然是一種假設。可是,這么一來,我就遇到了來自內心的兩項駁難:
一、按照這一判斷,清朝就不應抵抗,英國軍艦一開到中國海域就立刻投降?
二、按照這一判斷,在戰場上英勇抵抗的清軍將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鴉片戰爭后,朝中一片歡騰,似乎像打了勝仗一般彈冠相慶,沒有人為這次戰爭做系統的總結。道光帝年事已高,只想得過且過,而參與在戰爭中的那些人:林則徐、琦善、伊里布、奕山、楊芳、顏伯燾、耆英,沒有人通過這次戰爭的失敗,看到中國政治體制的弊端,并想要為其變革出一份力,相比于鄰居日本,在被黑船叩開國門后,他們的反應又如何?僅僅四十年后,蕞爾小國日本將曾經的老師按在地上摩擦。《南京條約》成了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標簽,而《安政五國條約》成了日本近代成功之母。
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考據詳實,細節豐富,情懷深遠。讀罷,對鴉片戰爭的歷史有了全新認識。歷史的種種似曾相似之處,也不禁讓人唏噓。掩卷時天光漸亮,靜謐被各種聲響打破,新的一天開始了。
作為一般讀者,這一段歷史,確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書中有許多此前熟悉的名字:林則徐、關天培、琦善……也有許多熟悉的地點:虎門、天津、南京……在歷史的畫卷中,一一展開,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歷歷在目。
但當我們跟著作者,循著詳細的史料切近的考察時,通常意義上的紅臉與白臉、忠和奸,都陷在大清天朝崩潰的大泥潭里,展現出更加豐富的側面來。從道光皇帝到封疆大吏,到三元里的村民,他們的生活傳統、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從今天的眼光看來,既陌生又熟悉,既隔膜又親切。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種陌生和隔膜的感覺,來自于清王朝“天朝上國”的固有認知與外部世界飛速變化之間的巨大反差。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之前,中華文明以強大的農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在東亞地區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漢文化圈。同時形成的,還有歷代君主居高臨下、睥睨寰宇的姿態。這種觀念在清王朝達到頂峰,在閉關鎖國的同時,又將對外的“天朝體系”發揮到了極致。
用作者的話來說,正是:在19世紀極速縮小的世界中,“天朝”本是一個特殊的“世界”。
以及:腳隨之跟入新時代,而頭腦卻依然留在舊時代。
讀書的過程中,有許多感慨,頗似旁觀一個表面光鮮、實則百病纏身的巨人倒下,或是一座巨樓的坍塌。灰燼之中,親歷者們粉飾者眾,反思者鳳毛麟角,作者的評點熠熠閃光。
讀完《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后,我感慨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是因為書的內容過于激情澎湃,而是又一次回顧了中國不堪回首的屈辱歷史!
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歷史的發展從此發生重大轉折。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通過發動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等,并一步步地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中國從此刻開始喪失了完全獨立的地位,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然而,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在高中的學習時段,我認為原因有一下幾點:
第一,清朝封建制度及思想的腐朽。清王朝處于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后,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君權專制形成的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這種萬人之上的思想往往引發分裂混亂,造成宦官和外戚專權。當時中國封閉落后,思想保守,無法接受新生事物。在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中國當時掌握戰爭領導權的人,即以道光帝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統治者,他們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中,對世界大勢毫無了解,就連在戰爭中,道光皇帝既無應戰決心,又無明確的計劃,戰略被動多變,心態極不穩定。士兵們往往不知所措。如此多的弊端終究造成了中國在晚清時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英軍的勝利可謂易如反掌。
第二,清朝政府貪污無能。清朝統治者一向把清帝國自詡為“天朝大國”,有著傳統的虛驕心理,不屑了解外國情況,對于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恥于學習。隨自己的國家過于滿足。虛驕與欺蒙,造成對敵我雙方情況的不了解,特別是對英國及英軍情況的無知、誤解,使清廷對于戰爭進程很難有所預見,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們多是貪生怕死之輩,戰斗的主動性積極性極差,與英軍打起仗來,成了畏葸卑鄙的懦夫。
第三,中英武器力量懸殊巨大。清軍紀律敗壞,平時駐守,游手充伍,聚賭貿易,其中有的還吸食鴉片,甚至搶劫百姓。加上清軍將帥統率無方,不通兵法,不懂戰術,毫無全局觀念,難以發揮本來就已很低的戰斗力。因此,在戰場上往往指揮謬誤,措置失當。英軍卻與此相反。他們文化水平較高,訓練有素,指揮統一,戰略目標明確。作戰時,配合密切,能很好地運用戰術。從雙方的裝備看,清軍遠遜于英軍。以兵丁所用槍支為例進行比較,英軍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射程分別為200和300米,射速為2/3發/分鐘和3/4發/分種,清軍所使用為兵丁鳥槍,射程100米,射速為1/2發/分鐘。在清軍看來,英軍之師可望不可即的目標。這是一場兩個時代的戰爭,當時英國在武器裝備、作戰方式上明顯比中國先進,英國的軍事力量明顯比中國強,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
但是,但我讀完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之后,我又有了新的認識。
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分析,雖然清朝在國力對比上和進行了工業革命的應該過有一點的差距,但是清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是占有優勢的。首先,英國僅僅派出了萬余侵略軍,并且發動的是以迫使清王朝屈服為目的的局部戰爭其次,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是被侵略者,正義完全在中國一邊,清王朝抵抗外國侵略,能夠激發起官兵的敵心,并取得各階層人民的支持。而英軍則出師不義,遭到本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反對;最后,清軍在本土作戰,可以依托預先設置的國防工事,地形熟悉,補給方便;而英軍遠離本土,交通阻隔,指揮不便,補給困難,人地生疏,水土不服。而清王朝只要能正確地認識和估量敵情,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英國侵略者是完全可以被戰勝的。
然而戰爭確實無情和殘酷的,失敗是歷史,是鐵錚錚的,不可改變。我們不妨去想一下其它的因素,比如人心,比如自信,比如團結等,但有了這些就一定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嗎?這值得我們深思!毛海建先生在書中為琦善叛國平反,又評判林則徐并不是神人,他不過是清政府中受毒害較輕的一員,以他一人之力并不能力挽狂瀾。我以為,在動亂的時代,誰叛國,誰忠貞,又怎能說的清楚。民族之強大并非一人或幾人的因素,它是一個綜合因素,很復雜。鴉片戰爭暴露出封建制度治理體系的落后,國家一盤散沙,國家沒有一個有力的領導層。皇帝閉目塞聽能力不足致使決策昏庸,官僚階層腐朽昏庸喪失擔當能力,像林則徐、關天培這樣的但當危亡局面的軍政官員鳳毛麟角。各級封建統治者害怕人民,沒有有效地組織動員民眾,作戰的軍隊各自為戰,各地駐軍沒有充分的動員起來。
而動員民眾確實是有必要的,因為中國進行的鴉片戰爭是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應該有人民群眾的支持。關于民眾力量問題,有人認為,只要民眾起來了,幾千名英軍根本不是對手。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只可惜清政府并沒有意識到這點,甚至認為民眾是“烏合之眾”。所以在戰爭中清政府與民眾之間是分離的,政府沒有動員民眾,利用民眾,民眾也沒有支持清政府影響。從而致使鴉片戰爭失敗,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和巨大屈辱,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轉折性的影響。這些明顯表明清王朝已經喪失了民心!
此次讀完《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后,我最深的感悟就是,我們不能片面的去看問題,我們所能考慮到的因素有限。因此,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歷史的真相是否已經完全大白于天下我們尚且不能萬分確定,更何況導致歷史發展的原因呢?故,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得出合適的理解并加之他人有力的觀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