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域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精選四篇
時間:2023-10-19 10:11:33 瀏覽:54637
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域人也。祖秉之,臨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書都官郎,吳令,為太初所殺。謐系尚方署,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請,輔國行參軍,于湖令,強濟稱職。宋明帝為南豫州,謐傾身奉之,為帝所親待。即位,以為驃騎參軍。
謐轉尚書度支郎,俄遷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義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禮官議從成人服,諸王服大功。左丞孫夐重奏:《禮記》女子十五而笄,鄭云應年許嫁者也。其未許嫁者,則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猶為殤。禮官違越經典,于禮無據。”博士太常以下結免贖論;謐坐杖督五十,奪勞百日,謐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謬議。準以事例,亦宜及咎。”詔“可”。
出為建平王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與謐情款,隨謐蒞郡,犯小事,餓系郡獄。僧遵裂三衣食之,既盡而死。為有司所奏,征還。明帝崩,遇赦得免。為正員郎,右軍將軍。
太祖領南兗州,謐為鎮軍長史、廣陵太守,入為游擊將軍。性流俗,善趨勢利。元徽末朝野咸屬意建平王景素謐深自委結景素事敗僅得免禍蒼梧王廢后物情尚懷疑惑謐獨竭誠歸事太祖以本官領尚書左丞,建元三年,為左民尚書。諸皇子出閣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尋敕曰:“江謐寒士,誠當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干,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
謐才長刀筆,所在事辦。太祖崩,謐稱疾不入,眾頗疑其怨不豫顧命也。世祖即位,謐又不遷官,以此怨望。時世祖不豫,謐詣豫章王嶷,請間曰:“至尊非起疾,東宮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計?”世祖知之,出謐為征虜將軍、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未發,上使御史中丞沈沖奏謐前后罪,詔賜死,時年五十二。《南齊書列傳十二》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 一項是 ( ) (3分)
A.元徽末/朝野咸屬意/建平王景素謐深自委結/景素事敗/僅得免禍/蒼梧王廢后/物情尚懷疑惑/謐獨竭誠歸事太祖/以本官領尚書左丞/
B.元徽末/朝野咸屬意建平王景素/謐深自委結/景素事敗/僅得免禍/蒼梧王廢后/物情尚懷/疑惑謐獨竭誠/歸事太祖/以本官領尚書左丞/
C.元徽末/朝野威屬意/建平王景素謐深自委結/景素事敗/僅得免禍/蒼梧王廢后/物情尚懷/疑惑謐獨竭誠/歸事太祖/以本官領尚書左丞/
D.元徽末/朝野威屬意建平王景素/謐深自委結/景素事敗/僅得免禍/蒼梧王廢后/物情尚懷疑惑/謐獨竭誠歸事太祖/以本官領尚書左丞/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刀筆,舊時公牘稱“刀筆”。古代在竹簡上刻字記事,用刀子刮去錯字,因此把有關案牘公務的事叫做刀筆。
B.大功這里指服喪九個月穿的喪服。古代喪服分為五種,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為不同的親屬服喪要穿相應的喪服。
C.杖在這里指杖刑,用荊條或皮鞭拷打犯人,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后世將杖刑與笞刑、徒刑、宮刑、死刑并稱為五刑。
D.解褐即脫去粗布衣服,喻入任為官。上古時期所謂“布”是指麻織品或葛織品,用麻葛織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這里代指平民之服。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江謐做輔國行參軍和于湖令時,盡職盡責。宋明帝當初擔任南豫州刺史時,江謐傾力侍奉,被明帝當作親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讓江謐擔任驃騎參軍。
B.當時左丞孫夐上奏指出禮官提議的錯誤后,江謐因罪過受到懲罰,便又上奏指出孫夐附和錯誤議論,當追究其責任,使得孫夐也受到懲罰。
C.江謐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結建平王景素,后又歸附太祖,諸皇子離開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時用文武主帥的事,都委派江謐料理。
D.江謐長于文案,辦事能力強。太祖駕崩,江謐謊稱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懷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臨終托付。世祖即位, 得知此事,對他心懷不滿,下令賜死。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 分)
(1)僧遵道人與謐情款,隨謐蒞郡,犯小事,餓系郡獄。
(2)江謐寒士,誠當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干,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
答案:
10. D
11. C( 杖刑是荊條或大竹板拷打犯人,五刑沒有宮刑,應該是“流刑”。)
12. D( 世祖賜死江謐,是因為江謐的挑撥離間)
13.(1)僧遵道人與江謐交情深厚,跟隨江謐一起到郡上任所,因小事犯了過錯,就被關進郡獄讓他挨餓。 (5分)
(譯出大意給 2 分;“款” “蒞”“系”三處,每譯對一處給 1 分))
(2)江謐是個出身寒微的讀書人,確實不能和貴族這類人競爭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 可以托付重任,可提升他執掌吏部。 (5 分)
(譯出大意給 2 分;“誠” “儕”“委遇”三處,每譯對一處給 1分)
【參考譯文】
江謐字令和,是濟陽考城人。祖父江秉之,曾任臨海太守,是宋代有名的清正官吏。父親江徽,任尚書都官郎,吳縣縣令,被劉劬所殺。江謐當時被關押在尚方署,孝武帝平定京城后,才被放出來。初仕任奉朝請,輔國行參軍,于湖縣令,為官精干稱職。宋明帝任南豫州刺史時,江謐傾身侍奉,明帝對他很是親信。明帝做皇帝后,任江謐為驃騎參軍。
江謐轉任尚書度支郎,不久遷任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劉義恭的第十五個女兒死掉了,其時十九歲,尚未行笄禮。禮官討論應按成人行葬禮,諸王著“大功”喪服。左丞孫特別上奏說:“《禮記》上說女子十五而笄,鄭玄解釋為此是針對已許嫁的女子而言的。至于未許嫁的女子,則二十歲行笄禮。射慈說十九歲死仍然屬于殤。因此禮官的決定不合經典,沒有根據。”朝廷決定對博士太常以下禮官都檢討認錯。江謐因此受到杖責五十,并停職百日。江謐又上奏說:“孫事先沒作研究辨析,混同謬議。按照慣例,也應受責罰。”皇上下詔“可以”。
后來江謐出任建平王劉景素冠軍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為政苛刻。僧遵道人與江謐關系密切,隨江謐到郡里,只因犯些小事,便被他下到郡獄里,僧遵撕衣為食,三件衣都吃完了,便被活活餓死。此事被有關部門揭發,江謐被調回京城聽候處理。明帝駕崩后,江謐遇赦幸免。后任正員郎,右軍將軍。
太祖蕭道成統領南兗州時,任江謐為鎮軍長史、廣陵太守,入都任游擊將軍。江謐品性流俗,善于趨利附勢。元徽末年,朝野都有心擁戴建平王劉景素,江謐便使勁巴結景素,后來景素失敗,江謐差點丟了命。蒼梧王被廢以后,人心還沒安定,江謐便竭誠歸服太祖,被任命為以本官領尚書左丞。建元三年,任左民尚書。諸位皇子出閣用文武主帥,都讓江謐來安排。不久皇上下敕說:“江謐本為寒門,按說不應和貴族平等使用。但他甚有才干,賣力稱職,可以讓他主持吏部工作。”
江謐長于刑法訴訟,他分管的部門很有成績。太祖駕崩時,江謐推說有病不入內殿,眾人都推測他是因沒被參予顧命而心懷不滿。世祖蕭賾做皇帝后,江謐沒有 被升官,因此更加怨恨。后來世祖生病,江謐去見豫章王蕭嶷,鼓動說:“皇上這病是沒指望了,太子又沒什么才能,你現在有什么打算呢?”世祖知道后,讓江謐出京去任征虜將軍、鎮北長史、南東海太守。還沒出發,皇上又命御史中丞沈沖揭發江謐前后罪行,下詔賜死,當時江謐五十二歲。
[江謐字令和,濟陽考域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于江陵陷沒,碧幽遜禺,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禪,被瓜繢錚供養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貞乃還朝。及始興王叔陵為揚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辟貞為主簿。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連逮,唯貞與卓獨不坐。
后主乃詔貞入掌中宮管記,遷南平王友。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請貞為讓表,后主覽而奇之。嘗因宴席問確曰:“卿表自制邪?” 確對曰:“臣表謝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慶曰:“謝貞在王處,未有祿秩,可賜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憂去職。頃之,敕起還府。貞累啟固辭,敕報曰:“雖知哀煢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還府也。”貞哀毀羸瘠,終不能之官舍。時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俱來候貞,見其形體骨立,祚等愴然嘆息。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是夜卒。后主問察曰:“謝貞有何親屬?”察因啟曰:“貞有一子年六歲。”即有敕長給衣糧。
(節選自《陳書列傳第二十六》,有刪改)
【注】惠連:謝惠連,南朝宋文學家。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隸蟲篆 工:擅長
C. 唯貞與卓獨不坐 坐:受珠鏈而獲罪
D. 貞累啟固辭 啟:稟告
5頁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B.
C. D.
11.下列對穩重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蹦斯餐/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B. 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蹦斯餐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C. 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蹦斯餐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D. 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蹦斯餐/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謝貞天性聰慧,小時候讀過不少典籍,有的讀過就能背誦,有的粗通大意;他八歲時寫的詩就深得長輩稱贊。
B. 謝貞受府長史周確委托,為他撰寫辭讓都官尚書的表文。陳后主讀過之后,懷疑該表文不是周確親筆所作。
C. 謝貞非常孝順,小時候祖母因病難以進食,他便也不進食;父親去世他悲痛欲絕,之后,奉養母親未曾間斷。
D. 母親去世后,謝貞一心守喪,極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嘆息。他憂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長期供他兒子吃穿。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轍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6分)
(2)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4分)
答案:
10.【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C項嗎“乃”,都是副詞“于是”A項,前一個表判斷,后一個是句末語氣詞;B項,前一個,人稱詞“你”,后一個表假設“如果”;D項,前一個:于是,后一個:憑借、依靠。
11.【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給文言文斷句,先要通讀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為:父親謝藺因母親阮氏去世,不吃飯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賓客害怕謝貞也會這樣,叔父前往華嚴寺,請禪師來為謝貞說法。然后尋找句子一些特定的名詞、動詞進行推斷。
12.【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C項“之后,奉養母親未曾間斷”不正確。
13.【答案】(1)謝貞推測叔陵將會有叛離的心意,趁機與阮卓在叔陵處疏遠自己,每次有宴會游樂,就以疾病托辭,不曾參與。學 科網叔陵非常恭謹敬重他(謝貞),不怪罪他。
(2)禮部尚書姚察與謝貞友愛交好,等謝貞病情嚴重時,姚察前去看望他(謝貞),問他后事。
【解析】
試題分析:(1)關鍵詞:度、因、轍辭以疾(定語后置句)、雅;(2)關鍵詞:友善、篤、省、后事。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異居。開元中,再表其閭。崇文性樸重寡言,少籍平盧軍。貞元中,從韓全義鎮長武城,治軍有聲。累官金吾將軍。吐蕃三萬寇寧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戰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全義入朝,留知行營節度后務,遷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劉辟反,宰相杜黃裳薦其才,詔檢校工部尚書、左神策行營節度使,俾統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諸屯兵討辟。時顯功宿將,人人自謂當選,及詔出,皆大驚。
始,崇文選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師,器良械完,無一不具。過興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斬以徇。乃西自閬中出,卻劍門兵,解梓潼之圍,賊將邢退守梓州。初,辟陷東川,執節度使李康不殺也;至是,歸康以丐雪,崇文數康失守罪,斬之。鹿頭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連八屯,以拒東兵。凡八戰皆捷,賊心始搖。大將阿跌光顏與崇文約,后期,懼罪,請深入自贖,乃軍鹿頭西,斷賊糧道。賊大震,其將李文悅以兵三千自歸。仇良輔舉鹿頭城二萬眾降,執辟子方叔、婿蘇強。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縛送款。辟走,追禽之,檻送京師。 入成都也,師屯大達,市井不移,珍貨如山,無秋毫之犯。邢已降而貳,斬于軍,衣冠脅污者詣牙請命,崇文為條上全活之。進檢校司空、西川節度副大使,南平郡王,實封三百戶,刻石紀功于鹿頭山。
崇文不通書,厭案牘諮判以為繁,且蜀優富無所事,請I邊自力,乃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寧慶節度使,為京西諸軍都統。崇文恃功而侈,舉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隨,又不曉朝廷儀,憚于覲謁,有詔聽便道之屯。居三年,戎備整修。卒,年六十四。
(節選自《新唐書高崇文傳》。有刪改)
10.對下列句子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俾統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諸屯兵討辟 俾:使、讓
B.至是,歸康以丐雪 丐:請求
C.衣冠脅污者詣牙請命 詣:到、往
D.崇文為條上全活之 條:條件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禮》記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閭”現為里巷、鄰里之意。“閻閭”多借指里巷。
B.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
C.卯、辰屬于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天干地支,在干支排序中,天干中“甲”為第一,地支中“午”為第一。
D.節度使,官名。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高崇文家庭和諧,處尊居顯。祖先遷至幽州后,家庭七代人均群而聚居,他的家族在天元年間兩次受到皇帝表彰。
B.高崇文未雨綢繆,屢立戰功。高崇文平日治軍嚴明,訓練有素。當劉辟反叛,朝廷遴選將領時,高崇文赫然在冊。
C.高崇文重視民心,賞罰分明。高崇文入成都后,嚴明紀律,不擾百姓、而對于有二心的邢,毫不手軟,斬首軍中。
D.高崇文不通文字,厭惡公文。而他依仗功勞,安于享受,舉薦了蜀地的一些能工巧匠,并把他們都擅自帶走了。
13.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吐蕃三萬寇寧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戰佛堂原,大破之。(5分)
譯文:
(2)過興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斬以徇。(5分)
譯文:
答案:
10.D
11.C
12.D
13.(1)吐蕃發動三萬人馬侵犯寧州,高崇文率領三千士卒前往救援,雙方在佛堂原交戰,吐蕃大敗。(“寇”、“狀語后置”、“破”各1分,句意通順2分。)
(2)軍隊經過興元,有折斷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卒,他下令立即斬首示眾。(“定語后置”、“逆旅”、“徇”各1分,句意通順2分。)
【參考譯文】
高崇文,字崇文,他的祖先從渤海遷到成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開元年間,皇帝兩次下令表彰他們-家。高崇文性情樸實莊重而寡言,年輕時被召入平盧軍。貞元年間,隨從韓全義鎮守長武城,治理軍隊有名聲。屢經升遷任金吾將軍。吐蕃發動三萬人馬侵犯寧州,高崇文率領三千士卒前往救援,雙方在佛堂原交戰,吐蕃大敗,朝延封他為渤海君王。 韓全義入朝見,高崇文留在當地主持行營節度后務,升任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劉辟反叛,宰相杜黃裳推薦說高崇文有才能,皇帝下詔授任他為檢校工部尚書、左神策行營節度使,讓他統領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諸屯兵討伐劉辟。當時有顯著戰功的老將,人人自以為能當選,等到任命的詔書下束,都大吃一驚。
當初.高崇文選了五千精兵,平常總像敵軍來犯似的進行訓練。到這個時候,卯時接受命令,辰時部隊已經出發了,武器裝備精良完好,沒有不齊全的。軍隊經過興元,士卒中有人折斷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斬首示眾。高崇文率軍從西面的閬中出發.打退劍門的守兵.解了梓潼的.圍困,賊將邢洗退守梓州,起初,劉辟攻占東川,捉住節度使李康卻沒有殺掉。到這時,放回李康以求洗除罪過,高崇文列舉了李康失守的罪過,將李康斬殺了。鹿頭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處.是扼制二川的要塞,劉辟在這里筑城,周圍接連有八處營寒,用來抵抗東邊來的官軍.高崇文開始在城下打×肆酵蛟艟,但因碰上下雨,城池未能攻克.第二天,雙方在萬勝堆交戰.官軍前后八戰八捷,賊軍軍心開始動搖.大將阿跌光顏與高崇文約定了出動的日期,而阿跌光顏比約定的日期拖延了,害怕被治罪,因此深入敵軍立功贖罪,于是官軍駐在鹿頭西.斷絕了賊軍運輸糧草的道路,賊軍非常震驚,其將李文悅率三千士卒歸順。劉辟逃跑,被官軍追上并活捉,用囚車押送到京城。高崇文進入成都,讓軍駐扎在大路上,不驚擾百姓,珍寶財物如山一樣堆積,但士卒秋毫無犯。邢洗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斬首于軍中,士大夫受脅迫而叛亂的都到衙門請求保全性命,高崇文為他們分條上奏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進任他為檢校司空、西川節度副大使,封他為南平郡王,享有實封三百戶,并在鹿頭山上刻石記載他的功績。
高崇文不通文字,認為官署中的公事文書繁多可厭,況且蜀地優越富饒無所事事,請求保衛邊塞來效力,于是皇上下詔任命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寧慶節度使,兼任京西諸軍都統,高崇文仗著有功肆意奢侈,全蜀國庫中收藏的各行業能工巧匠的珍奇寶物都隨身攜帶.又不懂朝廷的禮儀制度,害怕入朝拜見,皇帝下詔說聽憑他走便道前往屯戍之地,高崇文在三年,武器裝備整齊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家譜記 歸有光
有光七八歲時,見長老,則牽衣問先世故事。蓋緣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釋,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實創巨而痛深也。
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末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于間。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者。率十人而學,無一人知禮義者。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平時招呼友朋,或費千錢,而歲時薦祭,則計杪忽。俎豆壺觴,鮮或靜嘉。諸子諸婦,班行少綴。乃有以戒賓之故,而改將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薦之品者,而歸氏幾于不祀矣。O
小子顧瞻廬舍,閱歸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獨非素節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懷中,飽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長而有室,則其情已不類矣。比其有子也,則兄弟之相視,已如從兄弟之相視矣。方是時,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難,此天下之勢所以日趨于離也。吾愛其子而離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則相離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謂能愛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歲時從諸父兄弟執觴上壽,見祖父皤然白發,竊自念吾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嘗不深自傷悼也。然天下之事,壞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況于骨肉之間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責之也。宗法廢而天下無世家。無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風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學圣人之道,通于六經之大指。雖居窮守約,不錄于有司,而竊觀天下之治亂,生民之利病,每有隱憂于心。而視其骨肉,舉目動心,將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譜,故吾欲作為歸氏之譜,而非徒譜也,求所以為譜者也。(選自《震川先生集》,有刪改)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居常不自釋 釋:寬解 B.貧窮而不知恤 恤:救濟
C.以仁孝之道責之也 責:責備 D.不錄于有司 于:表被動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幼時喪母,是歸有光畢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庭舊事只能去問家庭里年長的人。
B.歸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離散,歸氏家庭連祭祀祖先的活動都不舉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著自己的小家和孩子,歸有光認為這樣做會殃及子女。
D.歸有光認為家庭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廢棄,以致秩序混亂,道德滑坡。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6558764
(1)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則兄弟之相視,已如從兄弟之相視矣。
9.結合全文,簡要概括歸有光寫作《家譜記》的意圖。
答案及解析:
6.(3分)C (責:要求)
7.(3分)(B項“而歸氏幾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動混亂不堪,幾乎等同于沒有祭祀活動,而不是不舉行祭祀活動)
8.(1)(4分)親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慶賀;到家只知偏愛自己的妻子兒女,出門就欺騙父母兄弟。(吊,私,誑,每點1分,句意通順1分)
(2)(4分)等他們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間相待的情感,已經如同堂兄弟間相待的情感,請保留此鏈接!。(比,視,從兄弟,每點1分,句意通順1分)
9.(4分)①凝聚族人;②扭轉世風。(“凝聚族人”,2分;“扭轉世風”,2分;如果答出“紀念先人”、“宣傳教化”或“恢復家族秩序”,每點可給1分)
【參考譯文】
我七八歲時,見到家中的長輩,就拉著他的衣服詢問先人舊事。大概是因為我幼年時就失去了母親,平時不能寬解自己,對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跡,對于活著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實在是受了很大的創傷,內心十分痛苦。
歸氏家族到我出生時,一天天地更加衰敗。家族歷史悠久而最終分離,人口眾多但人心離散。從我的祖輩到各位叔父以來,貪婪粗鄙狡詐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從家族中出現。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沒有一個知道學習的。大概十個學習的,卻沒有一個懂得禮義的。親人貧窮卻不知道救濟,愚昧遲鈍卻不知道教育。親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慶賀;到家只知偏愛自己的妻子兒女,出門就欺騙父母兄弟。平時招待朋友,有時能破費千錢,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節日,祭獻祖先時,卻謀劃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禮器、酒壺酒杯,很少有潔凈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時站隊都連不成隊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為請人觀禮的緣故,改變將要舉行祭祀的日期;用廚房里吃剩下的殘羹剩肴,來替換新供上的祭品,歸氏家族幾乎到了沒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閱覽了歸氏的舊書,慷慨激憤嘆息流淚說:“唉,這些人難道不是素節翁的后人嗎?為什么到了這個地步呢!”父母是我們兄弟生命共同的來源。祖宗是我們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記啊。人剛出生,當他們年幼時,兄弟在親人懷中呱呱哭泣,吃飽了就一起嬉戲,不分彼此。年長有了家室后,那么他們的情感已經不像這樣了。等他們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間相待的情感,已經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這時,只擔心兄弟分離的不迅速,哪里還會想著親人聚集的難處,這也是天下的形勢趨向于分離的原因。假如我愛自己的子女卻離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著自己的子女,那么親人離散的害處就殃及到我的子女,這能說是愛自己的孩子嗎?
我每次侍奉父親,一年里重要的節日跟著各位叔父、兄弟端著酒杯祝壽,看到祖父須發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罷了。現在卻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獨自感傷。然而天下的事,破壞它的人是從一個人開始,成就它的人也是從一個人開始。仁孝的君子能憑自身帶領天下的人,更何況骨肉之間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為繼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來要求他。調整家族關系的制度廢除了,天下就沒有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了。沒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會風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厲害,有道理啊。
我學習圣人的道理,通曉儒家六經的大概旨意。雖然我過著貧困簡樸的生活,不被官府錄用,但私下觀察天下治亂,老百姓休養生息的利弊,常在內心有所憂慮。我看看自己的親人,內心有所觸動,打算尋求用來使族人凝聚的辦法,而族人凝聚開始于家譜,所以我想要寫歸氏的家譜,不僅僅是記載,更是用來尋求寫家譜的意義.
[家譜記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