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讀后感800字【匯編四篇】
時間:2024-05-02 20:10:22 瀏覽:99532
今天看的是第六集《絲路》,主要講的是隋煬帝楊光與河西走廊的故事,我來談一下感受吧!
一、走出教科書的局限,才能看到真正的歷史!看這個紀錄片之前,我覺得自己的歷史水平還行吧,哈哈,沒見過真正的歷史,所以才迷之自信!看過以后,只覺得自己太無知了!
首先,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我們的教育內容,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課本知識是基礎,要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必須走出課本!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選擇有價值的課外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多少青少年看了宮斗劇抗日劇以為歷史就是那樣的,這是時代的悲哀!
其次,老師的教學方法很重要,如果歷史老師對所教的對歷史事件了如指掌,上課的時候把一件事的來龍去脈講出來,學生吸收知識的效率會很高。我的學生生涯里,只有一個男老師的歷史課是激情四射的,其他的就是敘事性教學,為了應付考試,知識只能死記硬背!如果說起某個知識點,腦海里能浮現一幅福畫面,而不是苦苦掙扎地回憶文字,那知識才會永遠屬于你!
二,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
說來慚愧,在看紀錄片之前,我對秦始皇,隋煬帝的印象都是暴君!好像是聽哪個老師說的,又仿佛是看了什么古裝劇形成的,歸根到底還是自己不懂得獨立思考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我欠缺的邏輯思維!
楊廣這個人,史學家這樣評價的“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當代,利在千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盡管背負了諸多的罵名,楊廣仍不失為一代有為之君,河西走廊理應銘記他。”他是歷史上第一位踏足河西走廊的帝王,第一次舉辦了世貿會!一千多年后的上海世博會甘肅館主題“思路.城歌”,歌頌了隋朝的偉舉!楊廣在經濟貿易上的眼光,清朝如果能學習一點,也不至于后來那么慘!
還有幾大功記:開通京杭大運河,創置科舉制,營建東都洛陽。他本身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不過楊廣太急功近利了,政績和暴政都很突出!當代百姓是不會懂那些功在千秋的東西,只需要自己的日子過的安穩!所以改朝換代是大趨勢!隋煬帝為大唐江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后以孫中山先生的座右銘結束今天的觀后感: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來的腳步仍在繼續。”這部紀錄片的最后,給出了這樣的結尾。這里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是什么使這樣的故事成為永恒?看完了這個記錄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聞,只感覺這是一個遙遠的神秘的名字。央視《河西走廊》記錄片,以史詩般的表現形式,再現了兩千年以來,河西走廊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發展演變史。我驚嘆于編劇的巧妙構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現的恰到好處。我也感嘆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個人物、事件,讓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對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樣的故事呢?
①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戶曉。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張騫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氣,擔負開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變氣節,終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冊。他是河西走廊的開辟者,他作為中華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將中國和中亞的一些國家聯系起來,河西走廊的故事,也從這里,滿滿的開始。
②還記那個叱咤疆場,橫掃千軍的驃騎將軍嗎?還記的他為漢朝,為中華民族開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貢獻嗎?他是霍去病,一代軍師奇才。在那個匈奴肆虐的時代,他以少勝多,出奇制勝,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勛。是他,真正打開了中國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漢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經多次出使西域,經過河西走廊。為了維護國家尊嚴,他違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經殺死漢朝使者的一個國家(地區),揚我大漢尊嚴。
④中原戰火紛飛的歲月,河西走廊成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這樣的時代中的一個大儒,他的學生劉昞后來成為了河西士林領袖。河西走廊為戰火中的中華文化提供了傳承的載體,為戰亂之后儒學的復興奠定了了希望。
⑤鳩摩羅什,曾經被軟禁17年,命運之神眷顧他,最后被救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這是一個外國人。正是他,翻譯佛經,為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們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被稱為敦煌壁畫藝術的極品。飛天的形象,美輪美奐,擁有很高的審美和歷史價值。最早認識這個是從認識樊詩錦開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館館長,有機會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遺憾我不是歷史學家,沒有能力為寫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來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說故事太多,簡略的筆觸似乎更加合適,在這里,隋煬帝舉行了盛大的萬國集會,闊端(元朝河西地區領袖)和薩班(藏族領袖)通過會談實現了蒙古帝國對西藏的管轄;在這里歐洲使者鄂本篤爭取去北京大使的資格,最后遺憾的一病不起;在這里,明長城一直從嘉峪關延伸到了山海關,閉關鎖國的政策也慢慢開始;在這里林則徐顛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對于天下,從未忘記在這里;在這里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現了石油、鎳礦等寶貴的資源……
這里是河西走廊,這不僅是一個地理標記,更是一種歷史、文化和使命——綿延不絕的中國歷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和繼承發展弘揚的光榮使命,也正是因為這些,這里的故事,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永恒。
再次重復片尾的那句話,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來的腳步仍在繼續。河西走廊加油,中國加油。
二刷了絲綢之路系列的《河西走廊》紀錄片,近10個小時的紀錄片,兩天刷完,此時此刻,內心深處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懷著這樣一種歷史自豪感,提筆寫下這篇觀后感。
隨著片頭著名音樂大師雅尼的《河西走廊之夢》,逐漸攤開這幅兩千余年的歷史畫卷。蒼勁渾厚的解說,才華橫溢的文案,每一幀都能用于壁紙的畫面,堪比大熒幕的視覺感受,刺激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感官。
它不但有令人震撼的畫面,雄厚的歷史底蘊賦予的厚重與蒼涼,更是一次又一次撞擊我們的心靈。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一個又一個的高峰,讓我們這些后世的華夏子孫嘆為觀止的同時又無比自豪和敬畏!
從受命于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萬里跋涉歷經十余年艱辛出使西域,從而被太史公司馬遷譽為“鑿空”之舉的張騫伊始,與中原地貌天壤之別的河西大地第一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
從天縱奇才,如彗星劃破夜空的青年大將霍去病,在匈奴渾邪王、休屠王手中征服這廣袤的河西大地,便成為大漢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節看的最讓人血脈噴張;
從文韜武略、肩負重大歷史使命的外交家長羅侯常惠和解憂公主,一次又一次化解河西走廊與西域各國的各種政治軍事危機,促進商貿繁榮,讓我們感嘆古人的智慧和英雄氣節;
從魏晉南北朝中原亂世,儒家學說在河西走廊上棲息繁衍并最終反哺中原,促進隋唐文化的繁榮興盛。郭荷郭瑀劉昞三代師徒百余年的足跡,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古代歷史偉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毅和執著,讓我們汗顏;
從佛教文化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原,并在中國獨成一脈,得到弘揚和傳承。本人雖然對佛學文化沒什么興趣,但依舊敬佩“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提出者這位譯經大師鳩摩羅什,他創造的“煩惱、愛河”等詞也在豐富著中華文化,被我們廣泛表達使用,使中華文化更加絢麗多姿;
從被后世不少人誤解為昏君的隋煬大帝楊廣進一步促進西域與中原的貿易,御駕親征肅清吐谷渾等河西走廊的戰亂,并在張掖舉行了萬國商貿盟會,連接中原與西方世界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并得到空前的繁榮,讓我們多層次全方位地去了解這位雄才大略但又過于激進的帝王。
這一節是最讓我唏噓的,作為一位不稱職的歷史愛好者,雖然我從不曾認為隋煬帝是個昏君,但也只知道他在經濟上開鑿京杭大運河,促進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在政治上首創了“科舉制”這一極富前瞻性并影響至今的選拔人才制度,又因軍事上三征高句麗,耗盡民財,將需要幾代人完成的歷史使命在自己十幾年執政生涯里去實現,最終導致天下大亂王朝顛覆,成為亡國之君,毀譽參半。卻不知道他是第一個親自到達過河西走廊的帝王,這是漢武帝想做而沒有做到的,正如紀錄片所言,不管后世如何評價,河西走廊上的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在河西走廊功勛卓著的帝王;
從大唐盛世,一批批從都城長安來到敦煌的工匠們將中原的文化帶至這里,大夢敦煌,千年莫高。自漢唐以降,在這里見證了絲綢之路的巔峰,成為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有生之年一定要去這曾經祁連山下蒼茫荒涼但歷經兩千余年歷史沉淀的河西大地,帶著緬懷故人的崇敬之情去看一看,去感受當年的輝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就是要將這昔日輝煌再次重現嗎?
然而,自唐末以后,這片土地漸漸開始沉寂,讓觀者看到這里不免內心揪的很緊,雖然五代及宋朝以后,出現了一個超級王朝,版圖之大,亙古未有。然而這個馬背上的王朝,善于攻伐,卻不善于治理,河西走廊也曾曇花一現,但又迅速再次沉寂下去。
而到了明清時期,這片土地再也沒有恢復往日榮光。隨著西北防線的收縮,明帝國后期及清王朝閉關鎖國的政策,這里已經變得風雨飄搖。轉眼西方工業革命的到來,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士來到這里,他們震撼的同時,不斷地窺探這里的巨大寶藏,中華大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創傷,滿目瘡痍。讓我們看的痛心而不能自已。
直至新中國的成立,這古老的河西走廊再次被喚醒,一批又一批的近現代有識之士來到這里,在風沙大漠,千里戈壁的惡劣環境下,前赴后繼,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犧牲。而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也不斷回饋著新中國的中原及東部地區,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為新中國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古老的走廊迎來了現代化的工業蓬勃發展。
看到這里,方才好不容易從明清時期那種憂郁和凄涼中走出來,獲得一絲絲的欣慰。然而看完整部紀錄片,最懷念的還是大漢王朝及隋唐時期,那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自豪和敬畏,雖然尾篇,工業在這里發展,這只是新時代的樣貌,是全球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卻還不足以媲美當年絲綢之路的地位。
夢回大唐,曾經的長安是世界最大之城,河西走廊成為中國與西方各國最為重要的商貿經濟文化交通樞紐,彼時無數西方世界都不遠萬里來到這個東方大國,無論是貿易還是朝拜,萬國來朝成了當時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重走絲綢之路,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舉措。這也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需要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這部紀錄片給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還不在于此,相信從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彈幕大軍中總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說為什么講了漢、隋、唐、元、明、清、新中國,就連曾經歷史上非常黑暗的長達三百余年的魏晉南北朝都寫了,卻獨沒有寫大宋王朝。
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宋王朝雖然經濟、文化實力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但在版圖上卻是中華兒女的隱痛,從宋太祖趙匡胤立國到偏安一隅的南宋亡國,三百余年間,就幾乎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這也是我要說的我最大的感受。
無論是先秦時期,春秋戰國的大爭之世,還是大秦帝國以后那些分分合合。楚漢之爭的西楚霸王項羽、范增、劉邦、蕭何、韓信、張良;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彼此征伐不斷,也造就了及各種流芳百世的高人謀士及沙場悍將;南北亂世時期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出將入相,還有那隋唐英雄演義、五代十國的山河破碎……如此種種,都造就了各種英雄事跡,然而,不難發現,這部紀錄片跟他們一點關系都沒有。
這就是我要說的,只有大一統的王朝,才有這個綜合實力,大力發展河西走廊在內的等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彼時亂世雖然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流芳百世的英雄事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也加劇了人民的負擔,使國家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是倒退,種種內耗導致文明中斷,雖然從幾千年歷史長河中能夠明白,戰爭是無法避免的,他是歷史進程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在當下和平時代,我們才能感受到一個強大祖國帶給我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假如我們活在亂世,每天早上醒來都覺得又多活了一天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有計劃有目標的為自己的人生而規劃,活一日就賺到一日的世界,我們每個人試想一下,是不是會感到深深的恐懼和絕望。
雖然從歷史規律來看,未來不可避免依舊會有戰爭,會出現世界范圍下的亂世,但眼下活在盛世,我們便應該感激,應該珍惜,我也是幾年前第一次看了這部紀錄片后,從喜歡亂世英雄改變為太平盛世,今日二刷此劇,這種感覺變得更加深刻。我這樣對自己說,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這種轉變是一種成熟的轉變。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部紀錄片與其叫《河西走廊》,還不如說是借河西走廊這片歷史文明跌宕起伏的大地來闡述中華民族這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的歷史進程,寫的是中國夢。時而繁華,時而荒涼,但在今天,大有可為的復興夢!
紀錄片《河西走廊》是在當前"一路一帶“國家戰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國際制作的紀錄片中的大片,看了張頤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對這部紀錄片的觀后感和印象,更加覺得河西走廊戰略地位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從雅丹開往敦煌的路上,我們穿越羅布泊耳垂的無人區和漫長的酷熱。偶然回頭,車后是一望無盡的戈壁,鮮紅的落日和殘頹的玉門關。顛簸不是來自唐詩中的戰馬,但是揚起的塵沙仿佛與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歷史氣息,其運用的藝術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這部紀錄影片給我們展現了一場宏大的歷史畫卷,兩千年前,張騫從劉徹帝手中接過符節,跨越歷史長河將一條厚重的歷史之路呈現在我們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過于將歷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熒幕上呈現出來。
如今中國紀錄片的美學主體依舊是戲劇美學:充滿矛盾沖突的情節編排、緊張激烈的懸念設置,與攝影特技技術的迷戀交織,為中國紀錄片描繪了美學品貌。薇樂大道戲劇化效果,情景再現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種表現方式,使得紀錄片從枯燥無味中華麗轉身,變得富于趣味性與可看性,吸引更多受眾。
對于紀錄片的創作者而言,由于講述的事情時間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資料,于是情景再現手段在重構歷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誕生。但是情景再現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與傳統的紀錄片相比有所創新,有不同于劇情片的虛構。
《河西走廊》以大規模的情景再現回溯歷史,結合歷史事實真實再現歷史原貌,將影片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更加直接的傳達給觀眾。利用蒙太奇將歷史與現實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一帶一路“精神和現代宣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美結合,使得整部影片的價值體現更佳。
《河西走廊》將歷史場景搬演到屏幕上,給我們呈現一個優美宏大的歷史畫卷,細節生動,既不背叛歷史事實,又重構了歷史場景,繼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時又將其余現代審美與價值觀融入其中,譜成了一幅蕩氣回腸的壯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