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讀后感【3篇】
時間:2024-04-09 20:10:13 瀏覽:7801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重大判斷,顯現了黨的文化自覺,以及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文化自信?在普遍意義上是指一個成熟的民族或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并在日常生活中被積極踐行,其核心是價值觀自信,由此對其文化的生命力飽含堅定的信念。正是文化自信促使我們從心理上、精神上深化了對道路、理論、制度的自信,而從心悅誠服地去自愿認同。文化自信的實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文化自信的根本。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顧歷史,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載體,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如何提升中華文化的全球高位態、增強世界影響力,成為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急迫的難題。實踐經驗表明,文化產業越繁榮,成果越豐富,國人的文化自信就越強。
第二個問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文化深刻詮釋了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守護的理想,在價值的潤澤中指引著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奮斗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就是要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基于對文化本性的深刻領會,基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理解,基于堅定的文化自信,我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起寫入黨章。
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寫入黨章,對于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所指,起了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滿懷豪情地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第三個問題,文化自信的底氣。
(一)優秀的傳統文化1.空前強盛的歷史中國
2中國公元后1500多年歷史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最近300年尤其是1840-1949年這110年間才衰落。
北宋仁宗時期,中國GDP達2000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50%,創造歷史最高紀錄。
十九世紀的英國在最強盛時GDP未超過全球的40%。美國在巔峰時期GDP僅占全球30%。16——18世紀的“東學西漸”:
利瑪竇在《十六世紀的中國》寫道:在這個幾乎有無數人員的無限幅員的國家,而各種物產又極為豐富。他們和歐洲人不同,歐洲人常常不滿足于自己的政府,拼命貪求別人的東西。他們則不然。
埃姆波利對中國的評價:“我們發現了中國,并在那逗留了一段時間,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富裕財產的國家,很多美麗,偉大的情景,使我們大吃一驚!所以,我假如不死的話,真希望到北京去見中國皇帝”。
門多薩在1585年寫的《大中華帝國志》在羅馬出版后,短短20年間共出版了30種版本。
從十八世紀初葉到十八世紀中期,即啟蒙運動全盛時期的50年間,歐洲出版了599部有關中國的著作。伏爾泰,一位敬仰中國的哲學家說道:
我全神貫注的讀孔子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孔子的書中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時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3中國是世界上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
(二)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他們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
短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創造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這已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
經濟方面: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網購,共享單車。我們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科技創新從跟跑為主,逐漸發展到并跑領跑。
政治方面: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迄今走過了27年的海外維和歷程。被國際社會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
文化方面:總書記說:我們是一個大國,“大就要大的有樣子”。“大”就是要對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們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就是吃中國的飯,穿中國的衣,用中國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來跟世界打交道。我們不僅要自信,還要用中華文化的魅力去感染他人,讓人喜愛和認同中國文化。
(三)近五年來人民銀行的工作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處在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從國內看,過去支撐經濟4高速增長的要素條件和市場環境發生明顯改變,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行,趨勢性、階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織,經濟進入新常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任務艱巨,經濟金融發展面臨全新的問題和挑戰。面對新的更加復雜的經濟金融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切實立足我國金融業發展實際,勇于實踐,善于創新,不斷深化對經濟金融發展規律的認識,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作出科學而深刻的論斷,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為新時期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導和根本遵循。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人民銀行帶領各金融機構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業保持快速發展,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雙向開放取得新進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能力增強,金融治理的效能不斷加強,水平不斷提高。
(金融改革7個方面成效詳見PPT)第四個問題,如何堅持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基于我們擁有綿延不絕的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傳統。民族文化傳統,是這個民族進一步發展的起點,我們從事任何事業都不能也不可能拋開我們的傳統文化背景。在這個意義上,誰忘記了文化的歷史,誰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未來;誰擁有了文化的傳統,誰就擁有了文化發展的希望。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積淀,有著豐碩的文化成果積淀,有我們自己不絕如縷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這是我們民族振興和5文化發展的基石與起點,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歷史財富與資本。具體到每個共產黨員身上,必須做好四件事。
一是要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中國的文化發展只能從中國本身特定的歷史條件與文化背景出發,這是我們進行文化傳承創新的絕對起點,也是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傳統”存在的根據。我們不能硬搬別人的文化,因為別人與我們有不同的歷史條件和傳統;我們只能根據我們自己的文化現實,學習、借鑒別人的文化經驗,進而推動文化的創新。
二是要“揚棄舊義,創立新知”。要把我國悠久而燦爛的文化發揚光大,就必須創造性地對待我們的歷史傳統。我們重視文化傳統絕不是固守在祖輩的成就中坐吃山空、停滯不前,而是為了現實生活和未來的發展。司馬遷早就告訴人們,“述往事”是為了“思來者”。沒有創新的文化,是停滯不前的文化;沒有發展的文化,是毫無生氣的文化。
三是要強化學習,增進對國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應對其他文化系統持基本的寬容和欣賞態度,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可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文化成果。如果對其他文化一律持鄙視的態度,不僅不能證明自己的文化自信,還會影響到我們向別人學習的態度。一種有生命力和自信心的文化,就表現為勇于吸收和消化外來的文化成果,從而豐富和發展自身。當然,我們不能食洋不化,而應該有自己的取舍標準。實際上,批判地自主吸收外來文化成果,不僅不會動搖我們民族文化根基,反而有利于自身文化的豐富和創新。
四是樹立文化自信,既要排除文化上的數典忘祖和自慚形穢6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唯我獨尊和夜郎自大的傲慢態度。文化自信既是對自己高度認同的堅定,也是對別人高度包容的從容。以理性、科學的態度進行文化的反思、比較、展望,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充分認識中國文化的獨特優勢和發展前景,進一步堅定我們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才能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
在當今世界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設文化強國顯得尤為重要。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堅定文化自信是至關重要的前提。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要積極吸納其他優秀的文化元素,使我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影響力。
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國家,我們擁有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要重視保護和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讓年輕一代人深入了解和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增強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只有深入了解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播和展示給世界。
要積極吸納其他優秀的文化元素。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理念和經驗,從中吸取精華,推動中國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深了解和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有利于拓寬視野,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同時,我們也要通過自己的文化輸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增加對外影響力。
要加強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我們應該加強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支持,培育和壯大國內的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能夠創造經濟效益,還能夠促進文化創新和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培養專業人才,提高文化產業的創作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要積極吸納其他優秀的文化元素;加強文化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提升國家的文化實力,讓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實現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xx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講話的一部分,收錄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這篇重要文獻緊緊圍繞堅定文化自信這一主題,科學回答了堅定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對于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具有強大的價值引導力和社會號召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統一繁榮的多民族國家始終是貫穿歷史的一條主線,強盛的國力與燦爛的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輻射范圍廣闊的中華文化圈。但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赴后繼地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仍未能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奮斗,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進入新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近年來,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屢屢興風作浪。自由主義鼓吹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宣揚“歷史終結論”,妄圖將西方價值體系凌駕于一切文化系統之上。歷史虛無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通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等手段,矮化和丑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這些錯誤的社會思潮,堅持斗爭固然重要,但更根本、更重要的是堅持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會強化人民群眾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鑒別力,消除錯誤社會思潮存在的土壤,從根本上捍衛國家文化安全。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出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不斷增強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互為表里,不可分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滿足了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
增強文化自信必須發揮文藝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的文藝作品,“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創作出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燦若星河的文藝作品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文藝創造力是如此強大、創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從數量上來說,中華民族的文藝作品浩如煙海;從內容上說,中華民族的文藝作品包含了對世界本質和運動規律的思考、對王朝興衰和人民命運的描繪、對思鄉詠懷和傷春悲秋的個人情感的抒發等諸多主題;從精神內核上說,中華民族的文藝作品凝聚了愛國主義、大同思想、民本思想、平等觀念、孝悌觀念等豐富內涵。從中華民族的優秀文藝作品中,我們可以獲得精神的洗禮、思想的升華、知識的豐富、藝術的享受。
優秀的文藝作品具有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文藝可以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情況,反映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狀況,在不同歷史階段,文藝作品的內容會隨著所處發展階段狀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因此,中國的文藝作品,必須植根于中華文化的血脈,符合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始終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創作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風貌的優秀文藝作品,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筑牢文化自信必須堅持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讓中華民族文化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不忘本來,堅定捍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時代,我們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文化建設。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堅持人民立場,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傳播體系建設和創新,牢牢把握思想文化領域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為筑牢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保障。
吸收外來,借鑒融通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世界文化呈現出交流、交融、交鋒的特點。要認識到,堅定文化自信不是封閉和盲目的,要在文化交流中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底氣,明確中華文化相較于其他文化的獨特顯著優勢,筑牢中華文化自信的基礎。堅定文化自信不是僵化和排外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是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品格,要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善于融通有益的思想文化資源,為筑牢文化自信不斷提供資源和養料,也為更便捷、更包容的文化對話提供條件。堅定文化自信不是依附和搖擺的,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中,要始終把握中華文化的根與魂,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習慣,但對于否定、詆毀、攻擊中華文化的錯誤意識形態,也必須堅決斗爭。
面向未來,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不斷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普及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為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要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鼓勵推出一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作品。要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推動紅色文化、紅色旅游建設,以文化產業助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面向未來,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定文化自信,發揮文化引領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團結一致,勠力同心,邁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