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讀后感五篇
時間:2024-04-12 20:10:30 瀏覽:99315
前些日子,我讀了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書中至愛的故事令人倍受感動。尤其是《三月蝗》,它深深的觸動了我。
《三月蝗》講述了將要豐收的大麥地,經受了一場嚴重的蝗災,整個大麥地就像冬天一樣,被吞噬得什么也沒有了。如此巨大的災難,并沒有打倒青銅一家,打倒大麥地的所有人,他們勇敢地面對災難,與苦難做斗爭,體現著勞動人民的純樸與堅韌!
青銅曾與葵花一起到蘆蕩挖蘆根來充饑。充滿甜汁的蘆根,讓一家人心滿意足。青銅還網住了一只野鴨。嘎魚一家硬說是青銅偷了他們家的公鴨,最后青銅證明了自己的清白,青銅和葵花在餓了時就躺在船上,看天上變幻著的白云的形狀,想象成食物,以假裝吃東西來抵抗饑餓,他們這種樂觀、從容的對待災難的態度多么令人感動!
奶奶從小生長在一個富人的家庭中,自從來到青銅家后,生活就變得非常貧苦。一次水災侵襲過后,為了蓋房子,奶奶悄悄當掉了自己的一對耳環。在這次蝗災中,奶奶又將自己手上那黃燦燦的金戒指當掉,換了一小袋米,只為了給青銅和葵花燒一頓飯……
青銅和葵花、以及奶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愛著這個家,為這個家做出了奉獻……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僅能夠吃飽穿暖,而且還能自主地選擇吃穿。我們雖然無法設身處地地體會青銅和葵花的苦難,但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們在苦難中的那份堅強。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
在這個世界上,至愛有多種表達方式;苦難也不能缺少。人的一生必定充滿苦難,正所謂“暴風雨過后必定是美麗的彩虹”。人只有經歷過苦難,才會真正成長起來。羅蘭說過:“痛苦是我們的恩人,經過痛苦才更勇敢”。讓我們在痛苦面前成長為一個強者吧!
今年暑假,我讀過沈石溪寫的《狼王夢》,我讀過葉圣陶寫的《稻草人》,但讓我讀過念念不忘的還是著名的兒童作家曹文軒寫的一部長篇小說《青銅葵花》。
《青銅葵花》這是一部兄妹情深的書,主要講述了葵花是一個單純懂事的小女孩,而青銅卻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小男孩。在葵花七歲的那一年,她的爸爸帶葵花來到了鄉下,可是不久她的爸爸就溺水去世了。因為沒有人照顧,所以葵花被青銅家收養了。就在一種機緣巧合下,青銅和葵花相識了。
青銅把葵花當做自己的親妹妹一樣看待。為了能讓葵花上學,青銅放棄了自己上學的機會;為了能葵花照一張相,在寒冷的冬天,青銅把自己腳上的那雙蘆花鞋賣了;學校匯演時,為了能讓自己的妹妹葵花在報幕時讓人覺得美麗,青銅為葵花做了一串晶瑩剔透的冰項鏈;為了不讓葵花去別人家借燈光,青銅跑進草叢里捉了螢火蟲,做了十個南瓜燈;為了能讓葵花看馬戲時有一個好位置,青銅在風中站了一個晚上;為了能讓葵花……當然,葵花也為這個家做了許多事,為了這個家,學校組織的活動葵花都沒有去;為了這個家,放學后就和青銅一起采蘆葦……
一晃就幾年過去了。有一天,城里來人了,說是要接葵花回城,大草垛上的村民都有一萬個不愿意??杀M管如此,葵花最終還是去了城里??ㄗ叩哪且惶欤嚆~一家人都十分悲傷,青銅也跟著哭泣了。
自此以后,青銅每天都在大草垛等葵花。直到十二歲那年,在蘆蕩的盡頭,青銅看見了葵花的影子,青銅的所有思緒一下子翻滾起來,他大叫著:“葵——花”。
讀完這本書后,我被他們不是兄妹勝似兄妹的情誼所感動了,就像曹文軒說的一樣: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
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內涵,首先先了解王陽明,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于己的敵人。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司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于內、無敵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學是圣賢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水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靜后,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憑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憑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為我們剖析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讀了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才真正理解貴陽市委把“知行合一,協力爭先”作為貴陽城市精神加以培養其中的內涵,是有著充分的學理依據。貴陽有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秀麗俊美,被稱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日前生存環境的嚴重持續破壞,令人深惡痛絕。作為貴陽人民的我們首先得熱愛我們自己的家園,要有建設家園的熱枕,要同心、協力、爭先,遵從政府制度,宣揚陽明文化,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小孩子到大人,人人做到保護環境,愛護衛生,提升自身素質、修養。我們的城市選擇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就是選擇了美好的未來,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全人類的未來,人天合一大生態,大易本是生態書,呼吁貴陽市民認真學習“知行合一,協力爭先”做到大有所為,大有作為,為生態建設竭盡全力,我們每個人要努力實踐“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貴陽城市精神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擔起建設文明的責任。
陽明先生,其一生可謂波瀾壯闊、濃墨重彩,而公認其真正大徹大悟、踏入“圣人隊列”的關鍵時刻便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龍場,今貴州修文(屬貴陽),我的家鄉。
貴陽市區也有個陽明祠,盡管應不是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處、但很有可能是其開院講書之地,初中時候班里還組織在這里搞活動,那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陽明”是一個人……估計帶我們去的班主任(教數學的)都未必了解這個偉人的多少豐功偉績,而今,此地已經是一個喝茶聊天之地。
前些年去過修文,真正去了趟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地,環境清幽而安靜,人流稀少,稀少到連賣旅游紀念品的工作人員都不見了蹤影,要知道,當時已是旅游旺季,卻少有人問津此地,又怎樣呢?我想真正得到先生真傳精髓的人,心已到達,又在乎于軀體乎?
其實要說真正對陽明先生及其心學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得助于《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該書將有明一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娓娓道道,大量的人物粉墨登場,各種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如煙花般繽紛閃爍,作者在講到一代名臣于謙的時候,留了一個懸念,他認為于謙在有明一朝的所有偉人中只能遺憾的排名第二,“不是因為他不夠好,而是因為另一個人太牛X”,因為,這個人及其經歷被譽為“完人”、圣賢,我們說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如果說有所最接近的人,就是他,本書的主角,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人慣稱其“王陽明”。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知”即良知,它與生俱來存在于人們的內心,人們可憑良知判斷是非善惡;“行”即行為,是指人們的為人處事。“知行合一”就是憑內心的良知去做事。這道理看似簡單,要做到卻太難太難。因為王陽明的“良知”所指,除了關于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這些已存在于我們的內心,遇到事情只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判斷,并指導行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難就難在我們真的能做到聽從內心的聲音嗎?身外環境太多的干擾、太多的規則、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權衡利弊,越難做到知行合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王陽明的偉大在于他始終能遵從自己的心,蔑視權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勛后,由于他軍功和思想的光芒過于耀眼,權臣嫉妒,皇帝忌憚,給了他極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對這一切,王陽明毫不動心,因為他的初心就是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為江山社稷謀安穩。他的良知始終澄澈透明,從未被外界所遮蔽,這正是王陽明超凡脫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陽明的心學能夠得以光大,希望每個人都能不忘初心,聽從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