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五六章讀后感匯編5篇
時間:2024-04-15 20:10:30 瀏覽:42588
紅星照耀中國的第五篇名稱為長征,本章講述紅軍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到紅軍長征勝利的全過程,其中包括突破四道封鎖線、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翻越藏民聚集區等情節!本章是《紅星照耀中國》一文的核心,也是中國革命史最精彩的篇章,第五章描寫了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到長征完成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全過程,其中經典段落,我們都能耳熟能詳,例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等。
文章重點描寫了強渡大渡河和過草地兩個事件!這兩個事件每一個事件都用了2個章節來描寫,這在全書中也是少見的!在本文中叫做《大渡河英雄》《過大草地》,文章最經典,也被長期引用的是這一段:紅軍一共爬過十八條山脈,其中五條是終年蓋雪的,渡過二十四條河流,經過十二個省份,占領過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派來追擊他們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地闖過六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
不論你對紅軍有什么看法,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什么看法(在這方面有很多辯論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征是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業績之一在亞洲,只有蒙古人曾經超過它,而在過去三個世紀中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舉國武裝大遷移,也許除了驚人的土爾扈特部的遷徙以外,對此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帝都熱河》一書曾有記述。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血的歷史圖冊,它可以讓我們知道,中共及其軍隊所經受的苦難、犧牲。我們今天的幸福來自昨天中共黨人的每一次浴血奮戰,多少人的鮮血鑄就了我們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鮮血凝結而成的。《紅星照耀中國》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繪了中國共D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
這不得不使筆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靜毅然離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業,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熱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為黨的革命事業傾盡一生心血,鞠躬盡瘁。在為黨的事業而奮斗的路程上,面對重重挫折打擊,不管是林道靜還是保爾,他們都不曾放棄,盡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盡管他們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他們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有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在現在當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了。這本書可以說是當今最客觀,最真實的一本書。作為訪華記者,埃德加斯諾即沒有國民黨對共產黨的那種憎惡與惡毒,也沒有對共產黨的盲目崇拜,他寫這本書是沒有帶著任何的個人感情與個人偏見,所以,他的看法可能是最真實的。
進入根據地后,他才認識到自己簡直是大錯特錯:共產黨是一支為百姓服務,為解放奴役中的中國而奮斗的英雄軍隊。毛澤東是一個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的學者,更是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對工作一絲不茍,對生活充滿激情。除此之外,還有頭腦冷靜不屈不撓的周恩來,百戰百勝的林彪,令地主鄉紳聞之色變的賀龍。更有一大批為了革命可以拋頭顱撒熱血的英雄好漢。他們用火一般的熱情、鋼鐵一般的意志,斬去了舊中國的毒瘤,建立起了一個嶄新的新中國。
相反,國民黨反而更像是一群土匪,他們對日本侵略者做出不抵抗政策,卻對同是中國人的共產黨趕盡殺絕,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把中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卻派人把自己美化成“抗日英雄”,而土匪般的過去,才是他們真正的歷史。
作者用樸實的語言,把這段真正的歷史,把這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呈現在這本書上,讓我們認識到這一群有氣魄有風度有力量有抱負的領導者,讓我們認識到了這真正的歷史。
斯諾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這我并不想詳述全部。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紅小鬼的話。當紅小鬼給斯諾端來水,斯諾更正之前的“喂”的稱呼,改稱“同志”道謝,“那個少年先鋒隊員大膽地看著我,‘不要緊,’他說,‘你不用為了這樣一件事情感謝一個同志!’”要知道,這些孩子當時只有大概十二三歲。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艱苦的時間里,人們雖然物質生活極度匱乏,但是精神上卻有著極高的信仰和信念,這些青年人作為長征中的特殊群體,用自己的青春視角見證了這一偉大的征程。我想紅軍長征能夠勝利很大部分跟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為有數據顯示,長征時紅軍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斗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0歲。“青春”無論作為一個象征符號,還是作為一種實際ZZ力量,對于塑造中國20世紀的作用影響巨大:一般來說,青年倒向了哪邊,歷史就向哪個方向前進。
曾經在《時代》上看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對中國“80后,90后”的批判,認為中國“80后,90后”是“自我一代”,既是追求個人發展,不關心公共事務。其實我想,在中國,并不只是單獨的一個特定群體“80后或者90后”不關心ZZ。我所說的“關心ZZ”并不是指關心某領導人最近又親切接見誰了,或者某美女到底與某領導到底有什么關系。我記得我大家在寫思想匯報時,常寫到“我很關心國家大事,經常看某臺某報”。其實我想,你那不是關心ZZ,是關心宣傳。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天生的ZZ動物”。就是說,人類對公共生活的關心與參與是人類的本能和人性。ZZ并不比我們去春游野炊時大家自發討論分配誰帶水、誰做飯、誰洗碗,怎么分攤費用。在今天,這種天然的、自發的關心ZZ的人類本能成為王小波所說的“反熵”行為。這是一個無奈的事實。中國青年與美國青年在ZZ上所表現不同程度的關心,我想并不能歸結為“個人覺悟”,ZZ環境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夠為年輕人參與ZZ提供一個“無形保障”。
我想,紅軍長征期間,能夠大量涌向這樣一批的被后人所贊賞的青年,不僅因為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當時的ZZ環境也造就了他們這樣堅韌的性格。
莽莽大西北,平沙無垠,不見人煙,蓬斷草枯,胡雁哀鳴,又是一個“狂暴”的日子,黃沙對于大西北來說是很稀松平常的東西。惡劣,荒涼,是最讓我先想到的兩個詞語,汗水漸漸打濕我的衣衫,一陣狂影,把我帶到了幾十年前。
斯諾,美國記者,他來到紅色中國,也許是冥冥中一種緣分,他被當局授意為當權者撰寫歌功頌德的文章,可他不肯違背良知,在宋慶齡等人的幫助下,來到了蘇區。
到了這里,才發現外界所謂的“土匪根據地”都是騙人的,相反,這里是有生氣的,他發現了表面死氣沉沉的中國偶爾冒出的一絲生機的源泉。
在同中央的談話中了解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這使他對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對社會有了新的理念,他贊嘆紅軍是偉大的,并對長征表示十分欽佩,他斷言長征只是一次戰略性撤退,最終的勝利不是掌握在擁有先進武器美國武器的中,而是看起來很普通的中國百姓,尤其是農民,因為斯諾從億萬勞動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樸實,堅韌不拔,自強不息,他們堅信勝利是屬于中國億萬萬勞動人民的。
在《紅星照耀中國》第五章中,斯諾通過對紅軍長征的詳細描寫,透露出紅色軍民這一偉大征途的真實情況,粉碎了國民黨對外謠傳的彌天大謊。
其中由第五次圍剿開始,紅軍為保存實力,被迫撤出江西地區,于是便開始了這一偉大征程。一路上,紅軍一共突破國民黨四道防線。在貴州和云南時,還與少數民族巧妙對話,使他們明確了“白漢”和“紅漢”。
然后在大渡河戰役中,紅軍日夜兼程由鐵索搶渡大渡河,其間紅軍也損失慘重。再下來,紅軍便來到了大草地,據統計在長征中犧牲的戰士,有超過一半都是在這里倒下。所以說在草原中危機四伏,大片沼澤地接連不斷。而且國民黨還不斷的轟炸和進攻,紅軍就在這樣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穿過了草地。最后他們才來到了雪山,開國領袖毛澤東便在這里寫下了《七律·長征》。盡管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但他們的以隊伍依舊走了下去,取得了勝利。
最后,斯諾用一組驚心動魄的數字表達了紅軍這一路途之艱難,耗時之長,犧牲之大。被稱作是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征途實至名歸。
在這危機重重的遷移之中,讓我感受頗深:紅軍當時在那般艱苦的環境之中,還能堅持不懈的走完長征路。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今天,許多學生都說學習累,學習苦,但哪里有長征苦,長征累。現今,我們更應該學習這種精神。不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里,我們都應該不怕苦,不怕累。將長征精神傳到祖國每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