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笑談讀后感范文匯總五篇
時間:2024-03-22 20:11:09 瀏覽:14532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然后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后感。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動物笑談讀后感范文匯總五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做科學探究實驗,而科學精神是不可缺少的。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科學實驗探究時要勇于假設,積極思考,要有刨根問底的科學精神,嚴謹探究的科學精神,以及勇于獻身的科學精神。
有一次作者把水鴨蛋拿給麝香鴨代孵,而生下來的小野鴨卻和大白鵝較為親近,他便由此推測小野鴨靠叫聲來識別親人。于是他就制訂了自己的實驗計劃,學習著母鴨的叫聲,引領著小鴨。果然,小鴨子就跟著他走了起來,他又發現小鴨也是按照物體的高度來判斷的。這正說明了他的勇于假設,積極探究,刨根問底的精神。
作者做實驗時,研究的問題是小鴨是否靠叫聲來識別親人。明明已經得出了肯定的結論,可它仍然要繼續實驗。在后續實驗過程中,他為了保持只有叫聲這一個變量,他先坐著學鴨子叫。而要行走時,他只能蹲著前進,自己累得要命。我們應該學習他這種嚴謹的科學精神。
作者為了保持實驗的嚴謹性,趴在地上緩慢前進,大聲學鴨子叫,內心得意洋洋。而在別人眼里,可不是這樣的。試想一下,一個長著大胡子的壯漢,正曲著膝,彎著腰在草地里趴著前進,時不時還會學鴨子叫,關鍵是小鴨子都被草叢遮掩了,你看不到一只鴨子!那是多么可笑又滑稽的場面,偏偏還是在星期天,周圍聚集了一排觀光客!他這種勇于獻身的科學精神難道不值得贊佩嗎?
生活中的科學探究有很多,而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科學精神。學習作者的科學精神,我們能獲得更多實驗成果,收獲更多知識。
先來看看這段:“做母親的水鴨子得時刻不停地叫喚,只要有半分鐘的時間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著,小鳧的頸子就拉長了,和小孩子拉長了臉一樣。要是這時我不繼續叫喚,它們就要尖聲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聲,它們就以為我死了,或者以為我不再愛它們了。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其中“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這句調侃的話流露出作者對小水鴨的喜愛之情。
再看看:“看到這只驕傲的大鳥坐在樹枝上想飛卻又不敢飛的模樣,真叫人覺得可憐。不過,最后等它克服了這種心理障礙后,它馬上變得活潑而神采奕奕起來,并且對我戀戀不舍。”可可從“叫人覺得可憐”到“對我戀戀不舍”的轉變,正體現出“我”對可可的關愛,作者是多么熱愛動物呀。
再瞧瞧前面的:“最初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不受腳鏈的約束。”“我”把可可放了,從這句可以品出“我”對生命和自由的尊重和推崇。
文章的作者勞倫茲不僅是一名求知欲極強的科學家和風趣幽默的作家,更是一名極富愛心、耐心的人,他用行動告訴我們應如何善待生命。
《動物笑談》是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的著作《所羅門王的戒指》中的第五章。本文通過幽默風味的語言和科學嚴謹的態度將小動物的形態特征描寫得十分詳細,淋漓盡致地體現作者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作者敘述他從維也納回艾頓火車站時呼叫鸚鵡“可可”的經歷時這樣描述:“對了,你聽過黃冠大鸚鵡的鳴聲沒有?假使沒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殺豬時豬的嚎聲,再用擴音器放大幾倍就得了。”這句話出現了許多口語化的詞,例如:“對了”,“就得了”,貼近生活十分風趣,帶著些許調侃的意味,而其中“老法子殺豬時的嚎聲”更是形象寫出了“黃冠大鸚鵡的叫聲”,如鳴在耳,多么有趣!作者把叫鸚鵡時尷尬的故事寫得活靈活現,用十分幽默的話語寫出鸚鵡叫聲,而在這詼諧風趣中,不乏作者對鸚鵡“可可”的熟悉與喜愛。
作者開篇寫到在研究高等動物時,時常發生一些趣事,“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動物,而是觀察者自己”,“科學家的實驗方法怪誕不經”。并自嘲地說,“如果不是因為我出了名的無害于人,大概老早就給關進瘋人院了”,作者的風趣中又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投入科研工作接近忘我的狀態。
為了帶著小鴨子,作者細致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又蹲又走又叫的,而同時作者還寫出了園子欄桿旁觀光客的樣子,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幽默地寫出了“我”和“觀光客”,一個“暗自得意”,一個“臉色煞白”,突出了“我”在科研工作中幾乎忘我的狀態。
全文上下很多內容都通過幽默的話語寫出了作者對科研活動投入忘我的狀態,這不僅讓我看到了作者對科研的熱愛,還有他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讓我感佩不已。
對于從小就對科學探索充滿好奇心的我來說,像《動物笑談》這樣的文章當然對我有強大的吸引力。再加上作者風趣幽默的字句,我就更是意猶未盡了。
真理的誕生對于科學家來說是人生最大的樂趣,而真理的背后是不斷努力的探索和艱苦的實驗。這篇文章就為我們展示了科學工作者“瘋子”一樣的實驗,讓我們知道了科學工作者的高素養和對工作的專注。
作者為我們十分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了科學家的實驗過程。首先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確定好研究目標。就像文中小鳧為什么與小雁鵝不同,不認為它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就是它的母親?然后我們要做出一個假設,好比文中作者認為這與母鳧的叫聲有關。隨后我們就要進行實驗,就像作者學母鳧的叫聲。這看起來好像是瘋子的舉動,但這往往是科學家們的生活常態。因為他們對實驗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最后我們便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或是真理,這會讓科學家有很大的成就感。
所以,綜上所述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一個真理的誕生靠的一定不是空想,而是科學工作者對工作的熱愛和不斷努力的探索。這啟發我只要對一件事有極高的關注度和不斷的研究與探索,就可以得到“報答”。所以,想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對其有關注度,然后要付出努力來克服困難,最后做好這件事。
一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動物笑談》。文章主要講的是:孔子三十歲時已經遠近聞名了,但是他還是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洛陽,拜老子為師,他謙虛好學,每天不離老師左右。
讀了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他都已經三十歲了,也成為名人了,還要去洛陽拜老子為師。可是現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會驕傲自滿,不求上進,只知道貪圖安逸。在去洛陽拜師的路上,他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終于來到了洛陽,他的毅力多么頑強呀!見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離老子左右,有不懂的問題就會問他,真是不恥下問。
和孔子相比,我還相距甚遠呢!每次練小提琴時,媽媽都會給我指出毛病,我也會注意,但是每當練完一遍我就會坐下來休息,媽媽經常提醒我,可我總是不在意,總覺得自己已經練得挺好的了。現在想想,其實我還差得遠著呢
我現在每天晚上都要練快板和小提琴,雖然很累,但我不肯放棄每一項特長,因為這兩項特長我都很喜歡,以后我會努力把它們都練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恥下問。讀課外書的時候,我有不懂的詞就會問媽媽,媽媽也會耐心地給我解釋。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學習孔子,做一個謙虛勤奮的人。